收入超7成是利息差 银行盈利模式须转变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1-06-16 07:16

  □本报记者 高改芳 上海报道

  “在中国做银行是最容易的,没钱了就再融资,融完资了放贷款。”一位在银行业干了几十年的人士说。

  虽然直白了点,但这位人士的“戏言”道出了我国银行业的现状:盈利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上市银行的业绩增长在上市公司中是数一数二的,但是投资者并不青睐银行股的根本原因。

  银行收入的70%以上仍是利息差,几十年来从未改变。以中间业务占比最高的招商银行为例,其一季报显示,净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也高达77.75%。有垄断的息差收入,银行哪有动力创新产品?有垄断的息差收入,各家银行之间就只有规模的差别,而无盈利模式的差异。有垄断的息差收入,银行就会不断地再融资。

  监管部门也意识到了单纯依靠利息收入并非银行发展的最佳模式。于是鼓励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是监管思路之一。而银行在这个思路下盈利模式似乎也转变得比较成功。

  尤其是今年一季度,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以在中间业务中占比最高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例,16家上市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超过40%,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绝大多数超过10%,形势一片大好。

  但仔细研究上市银行一季报不难发现,“咨询顾问费”增长迅猛,几乎占到中间业务增长的一半左右。券商分析师指出,由于目前紧缩的货币政策,银行在贷款业务中的议价能力很高,银行把部分利息收入以咨询顾问费的名义计入中间业务收入,造成了中间业务的“虚增”。

  另一方面,中间业务的传统项目:银行卡以及转账支付结算费用、基金托管费、保险代理费等,网点和客户规模往往是决定上述项目收入多寡的关键因素。而网点扩张需要靠资本支持。所以,资本规模越大的银行其网点就越多。这就使得中间业务的竞争最终又回到了规模竞争的原点。

  因此,仅仅靠制定中间业务规模指标难以让银行下真功夫发展中间业务。利率市场化之前,银行很难主动放弃以息差收入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

  但实际上,银行单纯依靠规模取胜的模式已经遇到了巨大挑战。

  再融资是挑战之一。如前文所述,息差收入是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要增加收入就必须扩大生息资产规模;要扩大生息资产规模,就必须不断扩大资本金规模。于是,补充资本金的任务交给了资本市场。因此,银行板块扩张不止,再融资不止,这一模式投资者不会买账。

  存款争夺战是挑战之二。补充资本金之后,银行就可以吸纳更多的存款组成“生息资本”,再发放贷款获利。监管部门某资深人士预言,随着老龄化的来临,国内的储蓄总量总体会下降。同时,随着股市、私募基金、收藏投资等对存款的持续分流,银行已经面临艰巨的存款争夺战。

  现在几乎每一家银行网点的电子公告栏都在滚动发布短期理财产品的信息。一家大行的支行行长解释,这实属无奈之举。不搞理财,个人存款立即搬家到其它银行,搬家到其他领域,到时候“不仅吃不到肉,连汤都喝不到”。

  民间借贷盛行是挑战之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除了国家法定利率外,伴随着大量民营中小企业顽强地生存发展,与他们相生相伴的是民间金融的滋生。一旦银行贷款规模过于紧张,甚至会让民间借贷疯狂。

  可见,转变银行盈利模式乃当务之急,并非只是为了“不再融资”。

  

【责任编辑:邹晨洁】
已有0人参与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快速登录
返回新华08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