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行惜贷看货币紧缩的风险

来源:证券日报  2011-07-13 09:04

  随着央行今年第六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至21.5%的高位,各银行资金不断紧缩,部分银行开始放弃收益率较低的个人房贷业务。即使仍可办理,条件也日渐苛刻,单身人士、外地人士遭遇差别待遇,有的银行甚至规定,具有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身份的人方可办理房贷。

  “部分银行个人房贷仅向公职人员开放”这样的新闻标题足以让许多人怒火中烧乃至破口大骂。其实冷静分析,在货币政策收紧、贷款资金匮乏的情况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银行自然会惜贷,选择收益较高的贷款项目而减少个人房贷业务;选择信誉较好、还款能力较强的贷款者,以降低银行自身风险。银行的条件设置是否合理可以讨论,但银行基于审慎、惜贷原则选择性发放房贷,并无多少可指责之处。在某种意义上,银行缩紧房贷业务与中央楼市调控政策是相契合的。

  我们更应该通过银行惜贷,关注其背后货币紧缩政策的风险。实行紧缩货币政策对于减少流动性、抑制通胀乃至给楼市降温都是有利的,是当前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但它同时会带来诸多弊端,就眼下而言,中小企业贷款难以及民间借贷对金融秩序的冲击,这两个弊端应当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随着货币政策步步紧缩,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越来越困难。据央视报道,在珠三角地区,很多中小企业被银行“断贷”,即使是面向大型国企的贷款,一些银行也悄悄提高了贷款利率。对于刚刚熬过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小企业而言,他们急于扩大生产,却遭遇资金不足、无处借贷的困境,生存艰难。不断有消息称长三角、珠三角出现中小企业倒闭潮,尽管有关方面予以否认,但所谓“无风不起浪”,资金匮乏成为众多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这应该是一个基本事实。

  对于怎样为中小企业解困,人们存在着意见分歧。有人认为,应在适当加息以抑制通胀的同时,适当降低准备金率以改善中小企业的信贷环境;有人则认为,货币政策不应该也不会改变,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完全可以采取别的办法,比如对中小企业实行特别税收减免、将私人融资公司合法化等。双方说的各有道理,但是,如果既不调整货币政策又不采取别的办法,显然是不行的。

  在银行被迫惜贷的背景下,民间借贷的利率正在节节攀升。当前的民间借货并非只是个人与民间机构参与其中,大大小小的银行也通过理财产品、银信合作等方式卷入,以较高的利率进行揽存,然后以更高的利率放贷,“不得高于基准利率4倍”的规定形同虚设,一个个高利贷链条正在形成并向广度和深度伸展。

  在很大程度上,民间高利贷助长了通胀。一个鲜活的例证是,6月份CPI上涨6.4%,其中猪价飞涨是重要推手。据报道,由于资金周转困难,绝大多数生猪厂家只能靠高利贷度日,以至于“千头猪被抢走,只因欠40万元高利贷”、“高利贷拖垮养猪创业之星”之类的报道屡见不鲜。高利贷抬高了企业成本,这些成本最终体现在物价上。

  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投鼠”有必要“忌器”,如何在紧缩与稳健之间寻找一个“适度”平衡点,如何消除货币紧缩的政策风险,这是对决策者智慧的一大考验。 (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王婧】
已有0人参与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快速登录
返回新华08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