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频现上市公司身影 高收益伴随高风险

来源:新华08网  2011-10-25 09:50
核心提示:在这轮“钱荒”潮中,不少上市公司变身“影子银行”,将委托贷款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据不完全统计,沪深两市目前已有近40家公司宣布参股或拟参股小额贷款公司,其中包括康恩贝、联化科技、深赛格、澳洋顺昌、江南高纤等。专家普遍认为,委托贷款给上市企业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需谨慎防范。

新华08网10月25日讯(邹晨洁)近两年我国社会资金流动性整体偏紧,资金供给矛盾催生了各类借道理财和所谓“创新”的影子银行活动,同时民间借贷市场日趋活跃。在此背景下,不少上市公司变身“影子银行”,将委托贷款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专家普遍认为,委托贷款给上市企业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需谨慎防范。

上市公司变身“影子银行”不仅为高息

据不完全统计,沪深两市目前已有近40家公司宣布参股或拟参股小额贷款公司,其中包括康恩贝、联化科技、深赛格、澳洋顺昌、江南高纤等。

上市公司如此大的热情投入小额贷款公司,与今年的“钱荒”形势密切相关。小额贷款较银行贷款利率高出不少,但相对民间借贷又优惠许多,加之地方政府的扶持,在今年表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据业内人士透露,扣除成本等因素,小贷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至少会在12%以上。在这样的高回报诱惑下,越来越多的公司如飞蛾扑火一般投身小额贷款,特别是那些主业增长乏力的公司更是希望借此粉饰业绩。例如曾因业绩不佳被戴上ST帽子的波导,2011年中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3514.6万元。其中,对外委托贷款带来的投资收益达到1773.8万元。光委托贷款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就占到了企业净利润的50.5%。

除了高息收益,拿到牌照,以小额贷款公司作为进入金融行业的跳板,是上市公司参与小额贷款业务更为深层的原因。对绝大多数公司来说,设立一家商业银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但是发起一家小额贷款公司跻身金融业却并不存在太大困难。

高收益伴随高违约 防范风险警钟敲响

在温州事件之后,民间借贷市场出现连锁反应,民企资金链断裂的消息不断。上市公司一边享受着放贷的高收益,同时也要承担随时可能出现的违约风险。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资金充裕的上市公司以委托贷款方式获取20%左右回报,这样的资金游戏已现危机端倪。2011年中报显示,有64家公司委托贷款170亿元,三季度沪市发布28份有关委托贷款的公告。已有多家公司的委托贷款未按时收回需要展期,债务链条将从下游传导到上游。一旦投资无法收回出现大面积的资金链断裂,那么结果将变得更具有蔓延性和恐慌性。维科精华就差点失足。今年1月,维科精华董事会决定将下属房产公司短期自有资金1.5亿元通过上海银行宁波分行向凯翔集团放贷,期限为6-12个月,年利14.4%,且按月支付利息。今年8月22日,维科精华公布的半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日,该笔资金已全部收回”,正是这时,凯翔集团资金链面临断裂的消息出现。维科精华可谓躲过一劫。ST波导早在2010年4月发布公告称,拟通过交通银行宁波分行奉化支行向青海中金创业投资公司发放9000万元的委托贷款,月利率为13‰。但今年5月20日,公司公告该笔委托贷款未能按时收回,当日跌幅即达3.05%,休息一个周末之后,23日又跌停。今年6月23日,ST波导宣布上述贷款已被收回。虽然有惊无险,但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眼下部分上市公司主业不济副业补,从业绩上来看,似乎找到了一种平衡,其实从长远看,这种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众所周知,房企为“影子银行”贷款主力,江苏泰和律师事务所的一位资深证券律师指出,房企将土地等资产抵押给上市公司,但极有可能是二次抵押,首次抵押已经抵押给了贷款银行。因此,一旦公司破产倒闭,银行才是破产公司的第一债权人。贷款能否如期收回是显性的风险,而隐性的风险则是委托贷款的高额收益一旦盖过主业,或将影响公司主业的正常发展。已有不少业内人士担忧,上市公司以委托贷款为主业可能令实体经济"空心化"问题进一步加剧。

规范“影子银行” 未来或面临收缩趋势

国内要求规范“影子银行”的呼声四起,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银监会高度重视各类借道理财和所谓"创新"的"影子银行"活动,以及种种监管套利的行为,将继续坚持"成本对称"原则,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与创新,从机制和源头上打消"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套利动机并防范风险传递。

上海证券宏观分析师胡月晓认为,未来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前景,决定着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方向。伴随着货币政策正常化,以及中国经济逐渐走出金融危机影响,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企业经营前景终将改善,届时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将会面临收缩趋势。

【责任编辑:邹晨洁】
已有0人参与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快速登录
返回新华08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