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理财产品 > 银行理财产品快速发展产生多重影响

银行理财产品快速发展产生多重影响

评论
分享到
新华08网2013年01月07日16:31分类:理财产品

核心提示:理财产品快速发展,在丰富居民投资渠道、扩展银行非利差收入的同时,也使银行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转换加速,银行存款波动加大,存贷比等监管指标有效性减弱,宏观调控效果受到干扰,“影子银行”风险加大,亟须引起警惕。

新华08网天津1月7日电(记者邓中豪)近年来,各银行普遍加大理财产品发行力度,理财产品已在事实上成为利率市场化的试验场。专家指出,理财产品快速发展,在丰富居民投资渠道、扩展银行非利差收入的同时,也使银行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转换加速,银行存款波动加大,存贷比等监管指标有效性减弱,宏观调控效果受到干扰,“影子银行”风险加大,亟须引起警惕。

--理财产品受市场追捧成银行“揽储”尖兵

记者采访发现,相对于二次降息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定存利率的初步分化,理财产品市场化程度明显更高,成为利率市场化的试验场。

大连银行天津北辰支行客户经理梁薇告诉记者,现在买理财产品的比存款的多,高收益理财产品一推出来,马上就会被抢光。上海银行天津北辰支行金融理财师张宇则表示,由于该银行所在地周围银行较多,很多人都把周围的银行打听一圈儿看看谁家的利息高,再决定买谁家的理财产品。

更高的收益率,无疑是理财产品大热的最重要原因。以2012年年末为例,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为0.35%,一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为3%,而同期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一般在4%-5%之间。“同样”的风险,更高的收益率,导致大量的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向银行理财产品“搬家”:数据显示,2011年底,大型商业银行个人存款总额中活期存款占比为43.32%,比2010年下降0.46个百分点,进入2012年,活期存款占比仍逐季下降。

采访中,银行工作人员往往对“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做出“保本保息”的口头承诺。为了方便客户将其他银行的存款“搬家”过来买理财,招行天津迎水道支行提供刷P0S机存款的服务,一些小银行则可以凭转账单据报销客户的转账成本。而客户出于对银行的信任,也往往把理财产品当成“低风险、高收益”的存款。

--理财产品快速发展蕴含多重风险

接受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快速发展,在丰富居民投资渠道、扩大银行中间业务的同时,也蕴含诸多风险,亟须加强警惕。

首先,加速存款流失。数据显示,2012年4月,在财政性存款增加4343亿元的同时,人民币存款总量却减少4656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6379亿元。业内普遍认为季初银行理财产品大量发行是存款流失的主因。与此同时,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量的比例也在持续下降。2011年底,大型商业银行个人存款总额中活期存款占比为43.32%,比2010年下降0.46个百分点,进入2012年,活期存款占比逐季下降。南开大学金融学系副教授张尚学认为,同样的风险程度,存款利息低,理财产品利息高,存款肯定要向理财产品转移,“存款理财化”现象严重,加速了存款的流失。

其次,加剧存款波动。数据显示,2012年3月份、6月份和9月份新增存款分别达到3.0万亿元、2.9万亿元和1.7万亿元,1月份、4月份和7月份则分别减少8000亿元、4656亿元和5006亿元。季末大幅冲高、季初明显回落。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陈颖认为,监管部门对银行存贷比的考核虽由季末的时点考核改为“日均存贷比”考核,但由于银行内部指标以及粉饰季报的需要,往往有“冲时点”突击扩大存款的冲动。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的期限设计使理财产品恰好在季末到期变成活期存款,可以使存款金额快速放大。存款大起大落,而贷款却具有刚性,存款与贷款的搭配不利于银行的稳定经营。

第三,突破“高息揽存”红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认为,由“季末存贷比”考核变为“日均存贷比”考核,银行揽储的压力变大。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孙建华认为,在存款利率浮动受限的情况下,理财产品已成为银行“揽储”的重要手段:小银行高息的理财产品可以把很多大银行的存款吸引过来,成为潜在的存款,这已经变相突破了“高息揽存”的红线。理财产品(非保本型)虽属于表外业务,但这笔资金在募集期和结息之后都属于活期存款,也就从表外转到了表内,成为真正的存款。

第四,表外风险或向表内传导。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认为,各银行在理财产品上的激烈竞争,一方面增加了发行理财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使活期存款比例减小,增加了存款的利息成本,这两方面共同推升了银行的资金成本。许多理财产品并不承诺“保本保息”,如果风险停留在表外还是可控的,但银行往往顾及“声誉风险”,即使理财产品达不到预期收益率,也会通过其他办法填补,这很可能导致表外风险向表内传导,产生更大的风险。

--理财产品放大“影子银行”风险亟须加强监管、配套改

专家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已成为我国“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和行业调控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亟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雷薇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是“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虽属表外业务,但可以向表内业务转换。如果按照存量计算,去年全国发行了数万亿的理财产品。这么庞大的资金在表内、表外灵活转换,使得表内“存贷比”、M1、M2等监管指标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到相应的货币政策决策。同时,理财产品正成为“影子银行”重要资金来源。在监管部门整顿银行与信托业的合作之后,银行理财产品以券商和PE的资产管理业务为通道,向企业债、城投债提供融资,变相突破了“贷款额度”和“存贷比”的限制,也使得国家通过贷款进行宏观调控的效果受到干扰。

专家认为,应对银行理财产品加强监管,并通过配套改革减缓银行吸储压力。

首先,加强对理财产品的监管和信息披露。理财产品以“资产池”的方式运营,所有的资金放在一个“池子”里,相关信息没有做到实时披露,不利于外界对理财产品真实状况加强掌握。相关部门应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投向、收益状况、规模加强监管,防止资金流向国家限制贷款的行业,并促使银行通过季报等形式披露理财产品运营的真实状况。一些专家表示可考虑将非保本型理财产品计入存款进行监管。

其次,通过配套改革减缓银行吸储压力。专家表示,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同业存款”在银行存款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而“同业存款”并不算在“日均存贷比”的分母中,使得考核的“存贷比”比真实数字偏高。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性中小银行的存贷比为69.1%,逼近75%的红线。同业存款成为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可考核时却不算一般性存款,银行只能以高息吸引资金。相关部门可考虑拓宽考核中的存款范围,并通过相关规定限制同业存款投机行为,适当减轻银行的吸储压力。

[责任编辑:彭桦]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