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外资银行 > 收益能力遭疑 外资行负面不断日子难熬

收益能力遭疑 外资行负面不断日子难熬

评论
分享到
经济参考报2013年03月01日09:47分类:外资银行

核心提示:外资银行的产品以结构性产品为主,该类产品实现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较大。分析人士指出,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所提供的财富管理产品在种类、数量和影响力方面都很有限,和内资银行相比,近年来的发展速度也较为缓慢。财富管理和投资理念的差异也是导致外资银行财富管理经验和优势在现阶段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的原因。

外资银行一向以优质的财富管理能力作为其对外宣传的金字招牌,然而,近段时间,部分外资银行“预期收益率”和“到期收益率”形成冰火两重天的情况时有发生,引发市场质疑。

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的业内人士指出,外资银行的产品以结构性产品为主,该类产品实现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较大。分析人士指出,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所提供的财富管理产品在种类、数量和影响力方面都很有限,和内资银行相比,近年来的发展速度也较为缓慢。财富管理和投资理念的差异也是导致外资银行财富管理经验和优势在现阶段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的原因。

“高预期收益率”或只是浮云

从银率网的统计来看,2012年发行的结构性产品中,最高预期收益率排名前十的产品均为外资银行发行的人民币投资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均超过20%,其中星展银行占9席。以2012年预期收益率排名第一的星展银行“2012年股得利系列1204期12个月证券挂钩人民币结构性投资产品EZFY”为例,其预期收益率为32%。排名第二的星展银行“结构性投资帐户2012年第2期SIA1202-12SFETFCNY”的预期收益率也高达30%。

与此相对的是,根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12年12款零负收益的结构性产品中,有10款为外资银行产品,其中,星展银行占7款。

事实上,“到期”不如“预期”的情况不只存在于星展银行。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月到期银行理财产品共计2990款。从到期收益表现来看,1795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中共有25款没有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其中,南洋商业银行有8款“汇益达I号”系列理财产品没有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该系列理财产品为挂钩于外汇汇率的结构性品种,产品收益类型均为保证收益型。其中,“汇益达I号”系列第39期(C 12144)、第43期(C 12163)、第44期(C 12168)以及第45期(C 12173)产品的投资期限均在1个月至3个月区间,产品预期最低收益率和预期最高收益率分别为1.20%和6.00%,而产品实际到期收益率为4.32%或4.40%;“汇益达I号”系列第35期(C12127)和第36期(C12131)产品的投资期限均在3个月至4个月区间,产品预期最低收益率和预期最高收益率分别为1.50%和6.00%,而产品实际到期收益率均为4.25%;“汇益达I号”系列第10期(C 12031)和第10期(C 12132)产品的投资期限均为306天,产品预期最低收益率和预期最高收益率分别为1.80%和6.00%,而产品实际到期收益率分别为5.30%和5.45%。

主打结构性产品 “实现收益”不确定性增大

“到期收益率”不如“预期收益率”在外资银行中时有发生,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银率网统计显示,2012年各商业银行共发行近2.9万多款面向个人投资者的理财产品,其中绝大多数为内资银行发行,外资银行发行量在理财产品总数中的占比不足3%。而外资银行2012年度发行的理财产品中,结构性产品接近90%,居主导地位,仅个别外资银行发行普通类理财产品。与此相对的是内资银行所发行的理财产品中,普通产品占比接近97%,结构性产品占比约3.5%左右。

银率网分析师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复杂程度远高于内资银行,一方面是因为外资行的理财产品以结构性产品为主,和普通类产品差别较大。另一方面,即便和内资银行发行的同类产品相比,外资行产品也更为复杂,表现在挂钩标的、收益条款等多个方面,例如内资银行发行的结构性产品大多挂钩利率、汇率和黄金等资产,收益条件较简单,而外资行产品的挂钩标的涵盖股票、基金、大宗商品等诸多领域、涉及的区域和市场更多、产品运营期限更长、收益条款设置更复杂等。

“总体而言,结构性理财产品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远远高于常规理财产品,其中和海外基金、股票、黄金等高风险资产挂钩的结构性产品实现收益的不确定性最大。”银率网分析师说。该分析师指出,某些外资银行的产品在特定时期出现大比例未达预期的现象,和产品所挂钩的基础资产的表现关系密切。例如,近期黄金价格持续下行,和黄金价格挂钩的看涨型产品大多表现不佳,而看跌型产品则表现良好。根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与基金和股票类资产挂钩的产品到期偏离预期的比例最高。

劣势明显 本地市场参与度有限

实际上,以“更高品质”为标签挺进中国市场财富管理的外资银行这些年走得并不顺利。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种“投诉门”使得外资银行在理财市场的声誉受到了不小冲击。而产品较高预期收益率难以实现,也使得客户对外资银行的理财能力产生了疑虑。

银率网分析师指出,外资银行的优势主要是全球运作的市场背景和经验,劣势主要是对本币市场的参与度相对有限,同时由于金融市场发展阶段的差异和管理原因,外资银行在代销、第三方合作以扩展多样化产品等方面的能力弱于内资银行。此外,财富管理和投资理念的差异也是导致外资银行财富管理经验和优势在现阶段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的原因。

“总体上看,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所提供的财富管理产品在种类、数量和影响力方面都很有限,和内资银行相比,近年来的发展速度也较缓慢,同时受前期金融危机影响,产品的选择和设计方面趋于保守。”该分析师表示。

记者注意到,尽管表现不尽如人意,但为了实现更好的“本土化”,一些外资银行正在积极拓展内地公募基金业务渠道。最新消息称,外资银行申请基金代销业务牌照已经进入证监系统正式行政许可审核流程。而渣打银行(中国)、大华银行(中国)和花旗银行(中国)三家银行已经递交资格申请材料并进入受理流程。

[责任编辑:陈周阳]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