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理财产品 > 银行理财销售常见误导

银行理财销售常见误导

评论
分享到
中国证券报2013年03月16日13:09分类:理财产品

核心提示: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有31.4%的投资者经历过被误导现象。其中,“回避或弱化理财产品风险”排名第一,“夸大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排名第二,“推销与自己需求不符的理财产品”排名第三。

陈洋

由银率网进行的2013年度“3·15”银行服务调查问卷显示,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有31.4%的投资者经历过被误导现象。其中,“回避或弱化理财产品风险”排名第一,“夸大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排名第二,“推销与自己需求不符的理财产品”排名第三。

与2012年的调查相比,经历误导的投资者比例有所提高,误导现象的类型变化明显。其中,“回避或弱化理财产品风险”在银行理财产品全部误导现象中所占比例由去年的49.2%大幅下降至22.83%,“夸大理财产品收益率”现象占比排名则由去年的第三位升至今年的第二位。

2012年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强化了对理财产品销售环节的监管规定,产品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标准的规范化有所提高。但部分银行业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或者其他原因,在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误导投资者,仍是目前银行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常见现象。

“在回避或弱化理财产品风险”这一误导现象中,中信银行居第一,邮储和农行分别居第二和第三位。“在夸大理财产品收益率”造成的误导中,邮储、农行和广发分别排名前三。其中,邮储的误导率排名由2012年的第三位升至2013年第一位。

有10.44%的受访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过程中遇到捆绑销售现象,这一比例较上一年度的23.81%下降了一半多,反映银行捆绑销售现象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仍有超过一成的投资者在调查中反映在购买理财产品过程中存在这一行为。

从具体问题类型看,在捆绑销售现象中排在首位的问题为购买理财产品捆绑销售其他理财产品,其次是捆绑存款。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银行为了完成存贷比考核指标,通过发行较高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吸引投资者,让投资者在购买此产品之前先将资金存入银行,在购买这款高预期收益产品之前的这段时间覆盖时点考核时间,资金充当了存款。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捆绑销售其它银行理财产品现象排名前三的银行分别为广发银行、建设银行和华夏银行。

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的受访投资者表示在过去一年里购买过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每位受访投资者在1.87家银行购买过理财产品。

在受访投资者表示购买过理财产品的银行中,数量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

从购买过理财产品的受访投资者的区域分布情况看,排名前三的省市合计占比达35%,排名前五的省市合计占比近半,按比例高低依次是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山东,反映理财产品更多在经济较发达、资金充裕地区发行。有11.3%的投资者表示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未对产品内容做任何介绍。分银行情况看,投资者反馈销售过程暴露问题最多的银行分别是浦发、交行和兴业。

在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风险揭示方面,有30%的投资者表示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未进行任何风险揭示。调查显示,兴业、浦发和中行的理财产品销售过程的风险提示环节不到位。

[责任编辑:姜楠]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