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理财产品 > 传债权融资交易额度200亿:大资管时代到来

传债权融资交易额度200亿:大资管时代到来

经济观察报2013年10月12日12:38分类:理财产品

核心提示:银行业分析师认为,这是对商业银行极大的利好。就此商业银行可以开始做券商为企业发行债券的直接融资的业务。更为主要的是相比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来说,在中债登发行会减少很多审批程序。银行业分析师交流圈子里还流传另一个版本,即不包括建设银行的10家商业银行,总交易额度在200亿元。

庞大的资产管理市场即将迎来金融行业的“大象”。

9月26日,经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批准,中信银行获首批理财资产管理业务试点资格。经济观察报从银监会和相关参与银行处获悉,此次有包括3家国有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7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1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内的11家银行,将于10月份同时开展“债权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资产管理计划两项试点工作。首批试点交易额度为每家5亿至10亿元。

国泰君安在研报中认为,上述两个试点的推出,为理财资金对接直接融资开辟了一条高速公路,不再是仅仅依靠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羊肠小道”。

从9月26日圈定试点银行,到10月23日参与银行在中债登开始交易,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银监会再次让银行业为之骚动。

此前震动银行业的3月份出台的“8号文”(即《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重点约束银行的非标债权理财业务。“堵截”之下,银行通过种种创新渠道绕过限制。

此番推出两项试点,有券商分析认为,尽管最初规模将比较小,商业银行设立的新资管计划可能成为现有渠道(信托、基金公司和券商)以外银行贷款证券化的新渠道。以此将原有银行的非标准化贷款转化为可交易、具有公允价值的标准化投资工具。

这,更像是银监会为银行进入资管市场开辟了通途。

杀入资管行列

据经济观察报了解,此次是银监会创新监管部与商业银行总行相关部门一起研究制定的操作方案和交易流程。例如工商银行是理财部门下的项目处,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由类似负责理财产品设计、资金拆借的金融市场部来做。

“这次不是研究部门来制定政策,而是属于在银行前端的业务部门来制定一套业务方案。”一位业内相关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该人士表示,最终首期交易额度要根据随后银行的申报情况等综合情况来定。

根据项目日程,10月9日参与试点的商业银行将在中债登开设专用独立交易邮箱,14日进行债权融资项目登记,23日开始项目交易。

经济观察报了解到,目前的设想是,商业银行通过资产管理计划交易其他银行设立的债权项目只限于在商业银行之间。同时,一家银行只能购买本行发起债权项目总额的80%。并且发起债权融资计划的商业银行要一年两次向市场公布所发行企业的经营、财务信息。

作为相关配套监管措施,银监会已专门设立债券融资工具评估专家小组来核准银行所发行的债权融资项目。

除了上述11家银行参与两项试点的说法,银行业分析师交流圈子里还流传另一个版本,即不包括建设银行的10家商业银行,总交易额度在200亿元。

位列名单之中的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以正在筹备中,不便透露为由,拒绝向记者透露具体的举措和细节。

接受记者采访的金融业从业者表示,债权直接融资工具的发行范围和发行审核额度(项目额度与保监会审批保险公司旗下资产管理公司产品一样均为注册登记制度)将左右商业银行参与试点的积极程度。

但有不少银行业分析师认为,这是对商业银行极大的利好。“就此商业银行可以开始做券商为企业发行债券的直接融资的业务。更为主要的是相比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来说,在中债登发行会减少很多审批程序。”一位银行业分析师称。

多数金融行业人士认为,此次试点是在吸取证监会、保监会所属机构发放“类贷款”的相关政策基础上建立而来。银监会希望以通道的搭建来减少资金流动渠道,以此降低信贷成本。但最终效果一方面要取决于债券融资工具的额度;另一方面,相比于这样的方式,还不如商业银行直接发放贷款或者寻找通道发放贷款更加容易便捷。为此,银行还是会寻找其他不受约束的方式来经营。

监管套利

回顾近三年中国银行业发展:在中国金融业占主导地位的银行业,为避免陷入资本不足导致营业收入下降的作茧自缚困境,他们开始不遗余力地尝试将自有资产转移至资产负债表外,由此“扶持”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的规模增长,为满足资金需求创造了一个以理财产品搭建起来的虚拟影子银行体系。

自2010年开始,出于谨慎监管的原则,监管者要求银行持有多于其愿意持有的资本金,再加上当时银行正遇到地方平台贷款潜在违约风险下融资不畅,银行面对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不一致的情况,通过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票据贷款等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工具,绕过资本监管粉饰其资本金实力,逃避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进行监管套利。

“在银监会规定的新资本协议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能降低的口头规定下,想要发放贷款为股东赚取收益,商业银行的管理层要么向资本市场融资增加资本(分子策略),要么通过理财产品、信贷代付、票据、信托受益权等方式来减少风险加权资产总额(分母策略)。”一位参与两项试点研究的商业银行高管透露。

在他看来,关于理财产品的大幅增长,其实与资本监管也有很大关系。因为银行即便吸收存款也无法发放贷款,反而会增加其负债成本。为此,银行就使用理财产品吸收流动性的方式与资产方进行匹配。

信托业逐步受惠于银行贷款通道而实现规模大幅增长,在其受到监管后,银行又通过券商及基金子公司来做类似的事情。

而2013年3月,银监会下发“8号文”后,在要求商业银行理财资金对非标债权的投资比例不得超过35%以及银行总资产的4%下,商业银行的表外资产即非标资产扩张看似将要戛然而止。

8月,银监会界定可转让资管份额非标身份。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及其专门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子公司等资产管理机构设立的所有资管计划均属非标债权资产,不论是否进入上交所进行份额转让,均不能视为“标准化”债权。

“35%、4%成为一个标尺。高于此限额的商业银行忙着调出表外,而额度远未达到的商业银行就此可以大幅增加。”“8号文”出台后,一位金融业高管表示。

例如,招行截至6月底的信托受益权余额为459亿元,而在6个月之前资产负债表上的信托受益权余额还显示为零。此外,6月底其向其他银行提供的以信托受益权为担保的贷款还有1038亿元。虽然总的信托贷款仅占该行总资产的4%左右,但却相当于股东权益的近70%。

光大银行方面,截至6月底其持有的信托、证券公司和其他公司的受益权为2634亿元,较去年底增长61%。这些受益权目前相当于股东权益的208%。

对于此次试点的出台,另一位银行业分析师认为,6月末爆发的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危机让“8号文”的监管效应显得苍白无力,“很明显规定并没有对商业银行期限错配的经营方式形成制约。”

一位基金经理表示,“或许此次两项试点的推出是对‘8号文’的矫正。另外,两项试点将可以为像兴业银行这样信托受益权等非标准化资产较多的商业银行提供一个转为标准化资产的通道。”

通道受挤压?

上述业内相关人士认为,此次推出两项试点的方案,意在对野蛮生长的银行理财进行梳理,以此尝试引导商业银行的经营逐步回到银监会的监管范畴。

“此方案是对‘8号文’的矫正,银监会给了商业银行一个将非标准化资产转为标准化的通道。因为目前看,不管监管层有怎样的监管要求,在上市商业银行迫于或追求业绩、准备上市的商业银行拼命做高业绩的诸多因素下,商业银行总会找到办法来不停地将贷款绕来绕去进行监管套利。”该人士解释称。

对于方案本身,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部门人员认为,此举可以打破“8号文”中35%的理财产品总量控制,同时起到降低银行资本金压力的作用。“因为,甲银行购买乙银行的债券融资工具,在会计科目上计为投资将占100%的风险权重。但如果随后银行以资产管理计划来购买,就相当于老百姓来承担风险,银行就不会占用风险权重的资本金了。”其解释称。

如果随着试点的顺利实施,商业银行开展债券融资工具业务后,意味着除了不能为企业发行股票和直接购买股票以外,投资银行可以做的事情,商业银行几乎都可以进行。

为此,市场预计此将影响现有的通道业务中的券商、基金子公司、信托等机构。

目前商业银行通道业务分两种,一种是纯通道业务,现在券商、基金公司子公司、信托之类的相互竞争下,他们的通道费用收益只有0.05%左右。另一种是企业私募债类的通道业务,也就是银行找券商或者基金子公司为企业融资,这样的通道费用在0.4%左右。

用益信托工作室分析师廖鹤凯则向经济观察报表示,虽然通道业务进一步遭受挤压,但实际的影响有限。银行自己做该业务也是有成本的,现在的通道费基本接近成本,就看内化的成本更高还是外放的成本更高,哪个更有效率就走哪边。

深圳某股份制银行中高层称,两项试点对某些信托公司影响很大,信托业的转型更加迫切,会转向财富管理和投行。他甚至大胆预测,未来信托公司信托牌照可能将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是业务本身。

实际上,信托的通道业务主要是单一信托,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披露的2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显示,单一信托占比为70.83%,因此信托规模势必将受到冲击,但对集合信托来说,其受影响较小。

上海某信托公司人士认为,之前券商和基金子公司放开时,也提到会对信托通道业务有所冲击,但影响并不大。该人士所在的公司注重主动管理业务,并称“不屑做通道业务”。

在大资管时代,牌照红利正在下降。一位证券业人士认为,混业经营的意义在于让牌照价值下降,比拼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上述银行信贷部门人员认为,银行开始做券商为企业发行债券的直接融资的事情。因为有额度控制,实际对其他金融行业的经营不会有太多影响。其还预计,商业银行最先会拿出收益率不高的项目投入到这个平台上,以此换取新的贷款空间来投放更高收益的贷款。“另外,如果企业不愿意一年两次公布自己的经营状况,商业银行或许不会将它们放在这个平台上进行项目交易。”该人士称。

[责任编辑:赵鼎]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