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中资银行 > 五大行全牌照布局提速 综合化经营亮点显现

五大行全牌照布局提速 综合化经营亮点显现

金融时报2015年01月26日09:27分类:中资银行

核心提示:业内专家表示,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伴随着一定的风险,确实需要完善并表管理。而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和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已经成为衡量银行国际竞争力水平和银行转型成效的关键。

1月16日,银监会发布《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并表管理与监管指引的通知》(以下简称《指引》),强调商业银行是并表管理的首要责任人。由此,混业经营成为监管部门的关注重点。 

近年来,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推进可谓成绩显著,尤其是五大行,全牌照经营布局加快推进,去年众多综合化业务板块已逐步形成各行独有的特色,亮点凸显。 

业内专家表示,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伴随着一定的风险,确实需要完善并表管理。而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和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已经成为衡量银行国际竞争力水平和银行转型成效的关键。 

布局加快 

自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商业银行开展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的试点工作。由此,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开始加速推进。据统计,截至2013年末,我国共有18家商业银行投资设立了14家基金管理公司、15家金融租赁公司、4家信托公司、7家保险公司、6家投资银行和3家消费金融公司,而其中五大行占据了多数席位。 

五大行发布的2014年中报显示,截至去年6月底,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均已涉足基金、保险和租赁业务。据了解,工行旗下设有工银瑞信、工银租赁和工银安盛;农行旗下设有农银汇理基金、农银金融租赁和农银人寿保险;中行旗下设有中银基金、中银保险、中银集团人寿、中银集团保险和中银航空租赁;建行旗下设有建信基金、建信租赁和建信人寿;而交行旗下则设有交银施罗德、交银康联和交银租赁。 

此外,作为国际化和综合化程度较高的大型银行,中行旗下还设有中银国际控股、中银国际证券、中银集团投资等子公司,以期通过多元化业务平台优势,提升集团协同效应,向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 

工银国际作为工行旗下持有投资银行牌照的境外平台,积极拓展大型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赴港上市,大力发展债券承销业务,大幅提高了工行的综合化服务能力。 

而建行和交行作为持有信托牌照的大行,金融一体化服务和资产证券化服务的能力均得以大幅提升。此外,建行综合化平台去年再添新成员,完成了对建信期货的工商登记、更名和股权交割等手续。 

随着五大行综合化经营框架的不断完善,综合化金融服务的优势也逐步凸显。五大行通过母子公司交叉销售,从渠道、客户、产品等方面积极推动集团协同联动,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均得以有效提升。以建行为例,截至去年6 月末,建行境内附属公司资产总额达1527.09 亿元,实现净利润10.72 亿元。

亮点凸显 

随着五大行综合化经营平台搭建的逐步完善,各行围绕各自集团整体战略,立足专业领域,深化业务联动,推进交叉销售和产品创新,集团协同效应提升的同时,各行综合化经营的亮点也开始逐步显现。 

据了解,中行旗下设有3家保险公司,中行集团保险和中银集团人寿均在香港地区经营保险业务,而中银保险则主营内地财险业务。由此,中行搭建了覆盖内地和香港的保险业务版图。 

此外,飞机租赁业务作为中行的传统优势项目,遥遥领先同业,全球业务量达300亿美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末,中银航空租赁拥有248架自有和代管飞机,服务于全球58家航空公司,在全球飞机租赁公司中,中银航空租赁的自有机队价值世界排名第四、亚洲排名第一。 

去年以来,建行在加速综合化平台布局的同时,子公司业务规模稳步扩张。截至去年6月底,旗下建信人寿和建银国际的主要业务指标在中资银行系排名第一。债券承销2028.33亿元,承销金额连续三年保持同业第一;养老金受托资产新增市场占比保持同业第一。 

作为交行财富管理的主要平台,去年,交银租赁发行国内首单租赁资产支持证券,并成立上海自贸区专业子公司,成为首家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与此同时,交银国信也成为业内首家同时具备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对公信贷资产证券化和租赁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经验的信托公司。截至去年6月底,管理资产规模达人民币3795.66亿元,信托赔付率和固有业务不良资产率持续保持为零。 

 必然之选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我们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跟中银国际、中银证券这些附属公司合作,推出整体的一揽子金融方案的模式越来越多。”记者日前在上海采访时,中行上海市分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马小懿如此表示。 

实际上,自上海自贸区获得众多成功试点经验以来,随着自贸区范围的不断扩容,我国金融改革不断走向深入,资本项目开放进程明显提速,对银行的综合化和国际化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随着企业“走出去”进程的加快,对金融服务的综合化需求日益增强,以大型银行的集团全平台优势,通过集团体系内全流程的封闭链条管理,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各项成本,而且可以有效规避服务流程中的风险。 

此外,伴随着我国众多产业出现产能过剩以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国际产业转移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而国际产业转移必然涉及大规模的国际化并购重组交易,由此衍生的发债、投行、信贷等金融服务需求空间巨大,但对于银行的综合化经营能力要求也更加苛刻。 

不仅如此,随着净息差的收窄,扩大中间业务来源,增加交易性服务收入成为传统银行业转型的必然选择。然而,业内专家表示,交易性服务收入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银行、保险、基金、期货等综合化平台业务的协调,因此五大行综合化平台的服务能力直接关乎银行转型的成效。 

 背景资料 

从国际上看,并表监管变迁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4年至1997年,是并表监管理念的确立阶段,主要关注跨境并表监管。第二个阶段从1997年至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前,这一阶段并表监管关注的领域扩展至混业经营带来的挑战。第三个阶段是从国际金融危机后至今。国际社会根据危机暴露的缺陷,对综合并表监管制度进行了进一步完善。统一银行、证券、保险类金融集团的监管标准,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在我国,并表监管的概念第一次正式出现在2003年颁布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并表监督管理”。2004年,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提出商业银行要同时计算未并表和并表后的资本充足率,这标志着我国并表监管又前进了一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银监会2008年初发布了《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 

2013年,银监会借鉴国际金融危机暴露的深刻教训,立足我国当前金融风险的突出问题,开始着手修订《指引》,并于2014年8月公布了新的《商业银行并表管理和监管指引》的修订征求意见稿。2015年1月,银监会正式发布了《商业银行并表管理与监管指引》,强调商业银行承担并表管理首要职责,并进一步厘清并表范围。(杜金)

[责任编辑: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