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要闻 > 相比银行 眼下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更急迫

相比银行 眼下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更急迫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04月10日08:46分类:要闻

核心提示:央行发布关于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管理事宜的7号公告,明确“一次注册、自主分期发行”的规则,意味着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将告别试点,进入常态化和规模化新阶段,而盘活财政资金的改革也在进入实质性阶段。

央行发布关于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管理事宜的7号公告,明确“一次注册、自主分期发行”的规则,意味着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将告别试点,进入常态化和规模化新阶段,而盘活财政资金的改革也在进入实质性阶段。如果地方政府真金白银地投入财政资金“搞基建”,错误决策、好大喜功式的基建投资就不会存在了,这是保证项目投资现金流、基建投资关键作用、提高信贷投入效率的重要保障,更是吸引民间投资,将PPP做到实处的第一步。

在经济增长的下行期,不管是消费还是投资,对融资成本的高低会变得特别敏感。2014年以来,尽管管理层采取定向宽松、工具创新,甚至直接降准、降息,但“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并无多大缓解。目前,全国1400万家中小企业中,大概只有10%的中小企业能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小额贷款平均利率达到20%,大型民企融资成本在10%以上。再看近期备受重视的住房消费贷款,首套和二套房贷实际利率分别为基准利率的0.95倍和1.1倍左右,购房者实际承担的利率仍居高不下。

事实上,去年以来,为降低融资成本,商业银行一直努力在增量信贷上“做文章”,但与此同时偏偏银行对增量贷款的积极性在急剧下降。经过两次降息后,尽管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降了65和50个基点,但存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纷纷执行存款利率上浮30%的新政策,致使占银行收益80%的名义利差大幅缩水,一年期存款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的利差缩减到1.8个百分点。在存款理财化、同业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若以基准利率放贷,实际利差在1个百分点以内,扣除门店、人工、吸储等沉没成本后,银行放贷或已将亏损。因此,新增贷款以基准利率上浮20%或以上来定价,这是很正常的事。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存量低效贷款对于资金的占用。银行业资产(传统信贷+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从2008年的62万亿上升到2011年的113万亿、2014年的160万亿。也就是说,2009年以来,银行业资产增长了1.6倍,而新增资产的一半(50万亿)是前三年(2009年—2011年)扩大内需及后续发放的,主要投向房地产、基建(包含续建追加);2011年收紧信贷政策后,另一半(50万亿)是通过由银行资金衍生出的影子贷款投放的,主要投向规避信贷紧缩政策而产生的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等领域。

在对银行来说,一方面存量资产(特别是基建项目)收益较低,大多在7%至10%之间;另一方面,存量贷款从2012年起进入了偿还期,绝大部分都需要展期或借新还旧。在存款来源高成本的趋势下,存量资产不仅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在减少,甚至可能会出现“倒挂”的现象,特别在抵押物房地产价格下滑的情况下。而且,在理财和同业替代存款,导致资金来源短期化的情况下,存量资产正在恶化银行“负债短期化,资产长期化”的流动性风险。

因此,要提高银行新增贷款的积极性,首先就要盘活存量资产。继2014年11月银监会证监会发布资产证券化业务规则,推出资产证券化备案制,取消资格审批,实施事前备案登记后,央行在4月3日发布了关于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管理事宜的7号公告,明确了“一次注册、自主分期发行”的规则,“一行三会”全部表态,特别央行对资产证券化更加灵活的政策指示,意味着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将告别试点,进入常态化和规模化新阶段,这将会有效盘活银行低收益、期限长的存量资产。预计将有超过20万亿的基建和房地产存量贷款将陆续被释放出来,这是银行信贷可持续投放的基础。

存量资金的盘活,不止银行存量资产。在“三个一亿人”的城镇化落地、促进“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成为中期内楼市政策主旨的大背景下,住房“刚需”是长期的,对低成本房贷的需求也将是长期的。因此,尽管目前银行存贷款利率基本市场化了,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被管制”,这将在未来依旧会是常态,指望商业银行少赚钱或赔本去支持政策性金融目标,是不现实的,有违化解银行风险的目标。所以,在剥离商业银行承担了20多年的住房政策性金融职能后,组建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2014年以来,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研究建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住建部公积金司也一直在研究方案。近期,住建部公积金司司长张其光的署名文章《设立国家住房银行条件已成熟》被广为转载。笔者推断,看这趋势,住房公积金中心或将很快改组为政策性住房银行。

在我国经济迈向“新常态”的过程中,房地产平稳运行不仅是缓冲经济下滑和避免银行坏账大规模爆发的“安全垫”,而且也是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好抓手”。公积金改组为政策性住房银行,不仅剥离了商业银行的政策性功能,降低房地产下滑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冲击,而且通过低成本、规模化资金的供给,能有效支持自住需求和改善性需求的实现,降低新型城镇化的成本,实现经济转型并向“新常态”顺利过渡。从规模上来看,目前加上住房维修基金和专项债券,公积金结余合计近6万亿,60%以上的部分长期闲置。到2020年,公积金预计将达20万亿,相当于存量个人房贷余额的两倍,完全可基本满足首套和改善性自住住房的低息贷款需求。

此外,相比而言,财政存量资金的盘活更加重要。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以土地直接或作价入股,拉动银行贷款来“搞基建投资”,一分钱本钱(财政收入)都不愿投入,甚至希望靠国家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完成基建投资。但是,完全负债式的投资模式,不仅造成基建投资决策效率低、无度扩张、现金流不足,也是造成银行贷款投放效率低、资金长期被占用而无法盘活的原因之一。

未来,这一局面将有望改善。4月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盘活和统筹使用沉淀的存量财政资金,有效支持经济增长,这是继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2月财政部指导地方和中央部门盘活财政存量资金,3月摸底财政存量资金后,这项改革真正进入实质操作阶段的标志。笔者认为,如果地方政府真金白银地投入财政资金“搞基建”,错误决策、好大喜功式的基建投资就不会存在了,这也是保证项目投资现金流、基建投资关键作用、提高信贷投入效率的重要保障,更是吸引民间投资,将PPP做到实处的第一步。(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马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