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中资银行 > 利率市场化提速 银行牌照红利渐失

利率市场化提速 银行牌照红利渐失

经济参考报2015年10月21日09:35分类:中资银行

核心提示:当前,利率市场化正在加快推进,银行业发展已到了关键时期,为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兼并重组,当前亟需给银行业“开笼”,创造更加市场化、法制化、规范化的竞争环境。

记者近期在基层调研了解到,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等改革加快推进,“利差保护时代”将成为历史,银行业金融机构“牌照红利”逐渐消失,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业态的成长,促使银行业开始从过去的“喂食保护”向市场竞争转型,新一轮银行兼并重组序幕即将拉开。

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

去年底以来,我国金融改革步伐加快,特别是非对称性降息、降准等针对银行业的一系列措施接连出台。业内人士认为,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1.5倍后,银行没有直接跟进“一浮到顶”,说明存款利率基本上已找到市场平衡点,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接近尾声,预计今年年内央行有望完成利率市场化。

泉州银行行长林阳发说,去年底以来的几次降息大部分是非对称性降息,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1倍分别调整为1.2倍、1.3倍和1.5倍;同时,取消了5年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央行还推出了大额存单,这些都很明显为利率市场化“打前站”。

央行4次降准时间间隔短、力度大更是超出市场预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泉州市分行副行长郭志鹏说,存款准备金率普降配套的定向降准更值得关注,央行对“三农”贷款占比较高、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较高的金融机构实行额外降准。“这几次降准抓住了实体企业融资的薄弱环节,对小微企业和‘三农’进行额外支持,表明货币政策更加‘精确制导’。”

货币政策调整正在推动银行信贷资金向实体经济“输血”,与此同时,银行业本身制度建设也在加快,存款保险条例、存款统计口径调整、存贷比监管指标取消等举措让银行业更“强身健体”,民营银行陆续获批开业则起到“鲶鱼效应”,将使得整个银行业转型升级加快。

今年1月开始央行调整存款统计口径,将原属于同业存款项下的存款纳入各项存款范围。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能够扩大存贷比计算时的分母,降低银行的存贷比,增加银行的资金投放,增加市场流动性,实体经济将最终受益。

5月1日实行的存款保险条例则为金融市场化“上保险”。福建一家村镇银行董事长说,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的基础,经过20多年的酝酿终于顺利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在保险费率上综合考虑风险管理、规模大小、经营状况等,对于各家银行来说,今后的经营要更加注重专业性、特色化,不能同质化追求存款规模。这有利于培育多元金融市场,形成长短互补、高低搭配的金融格局。

取消存贷比监管指标则有利于减少通道业务,使银行业务更加合规。湖北一家金融机构负责人说,过去受严格的存贷比指标考核,银行大量的信贷资源无法通过正常的信贷渠道发放,借道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形成表外融资,成为监管的盲区,暗藏系统性风险。存贷比监管指标取消后,将推动减少通道业务环节,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促进银行信贷结构调整。

银行业还在探索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计划、资产证券化等改革,在制度逐渐完善之时,民营银行陆续开业则为行业带来“新鲜血液”。5月27日,浙江网商银行开业,这是继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和上海华瑞银行之后,第5家正式营业的民营银行。

工商银行莆田分行行长陈建愉认为,民营银行虽体量很小,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金融格局,但它们都是现有金融市场的有益补充,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理念超前。民营银行打通了社会资本进入银行的投资渠道,信贷资源将倾斜于民营企业,根据其需求设计更合适的金融产品。民营银行的经营理念将对大银行产生冲击,起到“鲶鱼效应”,不断促进整个银行业理念的提升。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