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中资银行 > 票据风险释放“警告”信号

票据风险释放“警告”信号

金融时报2016年01月28日10:15分类:中资银行

核心提示:票据中介机构的“一票多卖”乱象,票据利率的大幅上涨,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了监管机构的高度重视,更对银行的风险管控敲响了警钟。如何实现“去产能”的同时有效防范风险一时成为当前各方关注的焦点,而银行的防风险举措也已迅速启动。

近日,农业银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出现重大风险,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问题再次置于“热锅”之上。 

票据中介机构的“一票多卖”乱象,票据利率的大幅上涨,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了监管机构的高度重视,更对银行的风险管控敲响了警钟。如何实现“去产能”的同时有效防范风险一时成为当前各方关注的焦点,而银行的防风险举措也已迅速启动。 

票据风险 

再次“警告”银行 

2015年12月31日,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对银行业金融机构2015年上半年票据业务现场检查后作出风险提示,并着重强调,各金融机构不得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业务,已办理承兑、贴现的各种凭证原件要注明银行信息等,防止虚假交易及发票重复使用。此外,经检查发现的违规问题包括:通过票据转贴现业务转移规模,削减资本占用,利用承兑贴现业务虚增存贷款规模;利用贴现资金还旧借新,调节信贷质量指标;发放贷款偿还垫款,掩盖不良等7个方面。 

近日,多家大型银行总行对票据业务也作出风险提示,暂停了对部分机构的票据业务。渤海银行评论员吴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月20日,票据直贴市场屡次涨价,涨幅超30个基点,转贴市场也大涨30个基点左右。从数据上看,票据利率的反弹可能和近期大型银行加大对票据业务风险管控有关。 

“银监会紧急警示票据风险,说明此问题不容小觑。银行通过违规操作承兑汇票(如将贷款与票据贴现互相腾挪),可能会掩盖信用风险,使监管层对系统性风险的控制变得更加困难。”吴青坦言。 

对此,多位业内专家亦表示,此次农行票据风险的暴露或将加速票据冲信贷规模现象的退出。而且,监管机构对此也已经高度重视,票据冲贷款现象已被银监会关注,预期2016年票据占信贷规模将减少8000亿元。 

据了解,对银行来说,因票据属于其信贷资产规模的一部分,银行有寻求以转贴现的方式将规模从表内转到表外的动力。比如,对于签发行,由于票据属于表外业务,签发票据可以取得一定的手续费收入。对于贴现行,能够取得贴现利息收入。再者,可以为银行带来保证金存款,而保证金存款也是中小银行存款的重要增长来源。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末,金融机构票据融资规模为4.6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比例接近5%。 

平稳“去产能” 

成银行防风险关键 

“2016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仍未改变,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形成持续性压力,预计年末不良贷款率将会上升至2%至2.2%,小微企业、产能过剩行业及三、四线城市房地产贷款和部分类信贷业务风险走势仍是决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加大去产能、去杠杆力度的背景下,产能过剩行业信用风险是否会加速释放应引起关注。”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如是表示。 

实际上,如何平稳“去产能”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当前防范金融风险的最紧要工作。据记者了解,1月21日早间已经有股份制银行发出通知,将钢铁、煤炭、有色金属冶炼等列入压缩退出行业范围,同时,对行业存量客户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与此同时,大型银行近日也陆续明确发文,暂停办理铁矿石、钢贸、煤炭三个行业的票据贴现业务。 

据了解,今年以来,各家银行都进一步加强了对钢贸等行业的融资管理,甚至有些大行已经发文要求,对包括表内贷款、表外融资及其他金融资产服务等实施锁定控制。“没审批的暂停审批,已经审批没签合同的暂停新签合同,对已经签合同没提款的暂停提款。”一位银行信贷部门主管如是对记者表示。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宣昌能表示,当前,商业银行要更加关注第一还款主体的偿债能力,不断提高风险评估和管理水平。商业银行在贷款评审时,应把对第一还款来源的评估作为贷款发放的主要判断依据,通过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和精细化风险管理能力来防范信贷风险。 

此外,面对当前经济下行的形势,为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宣昌能强调,商业银行要强化资本约束,更加注重资本质量。要通过引入战投、公开上市以及发行新型可吸收损失的资本债,不断提高抵御风险和吸收损失的能力。与此同时,要科学制定资本规划,做好资本的集约化和精细化管理,强化自我约束机制。 

[责任编辑: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