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中资银行 > 存准考核新规推出升级版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自主权增强

存准考核新规推出升级版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自主权增强

金融时报2016年06月07日09:40分类:中资银行

核心提示:经过本轮调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商业银行存款“搬家”冲时点的现象将终结,将进一步有利于商业银行平滑资金波动,增强流动性缓冲能力,同时也将传导至信贷投放机制,有利于支持经济转型。

“总体上来讲,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水平有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更重要的是,这赋予了银行流动性管理更大的自主权,同时给予银行在投资人管理上更多弹性。”对于央行近日公布的存款准备金考核基数新规,业内专家如是表示。 

近日,央行宣布将自2016年7月15日起,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的考核基数由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时点数调整为考核期内一般存款日终余额的算术平均值。同时,按季交纳存款准备金的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存放境内代理行人民币存款,其交存基数也调整为上季度境外参加行人民币存放日终余额的算术平均值。 

此次调整是自2015年9月央行将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由早前的时点法改为平均法考核后的进一步完善。经过本轮调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商业银行存款“搬家”冲时点的现象将终结,将进一步有利于商业银行平滑资金波动,增强流动性缓冲能力,同时也将传导至信贷投放机制,有利于支持经济转型。 

冲时点有望终结 

此次新规有两个亮点值得关注:一是存款准备金制度分子分母项完成统一采用平均法,二是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其交存基数也一并调整采用平均法。 

民生固收团队分析称,此前按照时点法考核要求,即每月的5日、15日、25日的时点缴纳存款准备金,根据每月月末、每月10日和25日的存款基数,实行原则是多退少补。该制度的缺陷是,可能会放大资金面波动,比如出于月底一般性存款余额往往会多增,那么对应5日就需要补缴一大笔准备金。 

“本次改的是存款基数,月末存款易冲高,将月末存款基数改为月均存款基数,好处在于平滑了资金面波动,有助于减少金融机构对应急备付金的需求,可以增强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拆出资金的意愿。”民生固收团队认为。 

与此同时,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其交存基数也一并调整采用平均法,同样可以降低离岸市场资金利率波动。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原来的考核方法容易造成为了达标而集中吸收存款的操作,客观上也造成了市场的波动和监管的失准,平均法考核可以弱化季末存款时点效应,使监管更加准确和有效。 

“以前银行对下属分行的存款考核都是按照期末考核计算,这也就出现了一些分行在期末冲存款业绩,而存款准备金也是按照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时点计算,变相造成存款准备金一定比例虚高,对银行的真实信贷环境产生影响。此次改革后不仅保证了存款准备金数据的精确性,更能让各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账户波动平和,可以看做是一种制度的利好。”业内人士称。 

有助银行流动性主动管理 

对于市场而言,此次调整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利好因素。 

“虽然央行只是调整了存款准备金平均法考核的计算方式,但是鉴于银行总有月末存款数值大于月平均数值的‘不良’习惯,一旦以算术平均值提取存款准备金,对银行来说变相地降低了缴存数额,进而能够获得更充裕的放贷资金,对市场流动性带来一定利好因素。”业内人士表示。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此次调整则意味着得到了更多主动管理流动性的空间。 

“考核期内,商业银行的腾挪空间更大,银行可以根据每一天的流动性需求来控制自己的节奏。对于商业银行自身而言,有助于增加其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业内人士认为。 

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看来,新的日均考核基数可以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充分的流动性自主管理权。 

“在维持期内,中间有一段时间可以突破,只要整个日均达到标准就可以了,更多的灵活性就交给了商业银行,这也是市场化改革的一个方向。当然,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方面自主性更多,也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要做好总体的平衡和测算。”董希淼表示。 

有利改善信贷投放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专家认为,此次存款准备金考核调整,将有助于增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灵活性,从而为经济转型增添助力。 

专家分析称,在银行存贷利息差收窄的情况下,允许存款准备金在中短期内波动,将降低银行负债端的成本;结合存贷比硬性指标的取消、存款准备金进入下降通道,考核新规意味着银行流动性管理从过去仅着眼于货币市场,延续到了信贷市场。 

“资金来源成本降低叠加可贷规模扩大,再加上银行在中长期内对资金应用的考核,都有利于增强信贷投放的灵活性。而信贷投放机制改善,也有助于缓解银行的‘惜贷’情绪。”专家认为。 

业内人士对此也表示:“现在整个银行系统的经营压力和业绩压力比较大,在风险相对可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银行的监管标准,可以变相释放一定的资金量,从而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责任编辑: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