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中资银行 > 中信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开创生物抵押新模式

中信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开创生物抵押新模式

中国网财经2016年10月24日11:00分类:中资银行

作为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内蒙古拥有天然草场面积8667万公顷,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然而,传统可抵押工具的缺乏一度使拥有广阔草场资源的内蒙古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

近日,中国网财经记者在内蒙古牧区走访时了解到,在很多银行对养殖业敬而远之的背景下,中信银行(601998)逆势而为,创造性地采用“存栏泌乳奶牛抵押”的方式,为种牛公司犇腾牧业授信1.5亿元。

中信银行认为,对部分内蒙古企业来说,核心资产就是规模化的牧场和奶牛。

生物抵押模式受追捧

中信银行呼和浩特分行相关人士对中国网财经记者介绍道,2013年初,分行经实地考察发现,犇腾牧业作为蒙牛、伊利两大乳业集团的原奶供应商,牧场资源优势明显、主营业务突出,虽缺乏传统的房地产抵押工具,但其核心资产牧场和泌乳奶牛价值不菲。“2013年前后,一头泌乳奶牛价格在2万元左右,犇腾牧业当时奶牛存栏数为1.5万头,市场价值就是3个亿。” 中信银行方面称。

事实上,出于对生命周期风险的担忧,很多银行当时对养殖业望而却步。不过中信银行方面则表示,一方面犇腾牧业的母公司赛科星是内蒙古规模最大的种牛公司;另一方面泌奶奶牛在贷款期间会通过保险控制风险。中信银行方面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一旦出现诸如瘟疫等特殊情况,保险赔付金额将能够覆盖损失。

在与中信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合作后,犇腾牧业快速增长,在一年多的时间中,该公司的奶牛存栏量就增加到了4万头,公司资产总额也增长到了15亿元,年销售额近3亿元,利润近3500万元。犇腾牧业的母公司赛科星也于去年11月登陆新三板并入围创新层。

中信银行方面透露,在犇腾牧业经历快速增长期后,活体抵押的模式受到很多商业银行的关注,这种模式目前也仍在扩展。目前,中信银行采用生物活体抵押方式所扶持的民营企业已经达到四家,综合授信4.5亿元。

农牧业金融创新动作频现

除开启活体抵押先河外,中信银行还有多项金融创新动作。据其工作人员介绍,内蒙古林地面积居全国首位,但森林产权却长期得不到融资机构的认可和接纳,中信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却看好林业企业内蒙古和盛生态育林有限公司的发展前景,认为其蕴含着广阔的利润空间,在420余亩林权质押的前提下,批复授信1亿元,成为该公司目前唯一的一家授信银行。

此外,中信银行呼和浩特分行还为通辽市余粮畜业发放了一笔土地流转贷款,开创了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流转贷款之先河,使土地资源第一次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融资。

创新和丰富农牧业融资品种以外,中信银行同时还在开辟和拓展农牧业融资渠道方面有所建树。2014年,中信银行依据内蒙古沐禾金土地节水工程设备有限公司综合融资需求,批复了5000万元的国内订单融资专项额度,开创了又一融资新模式,并先后给予该公司承兑汇票、付款保函、国内信用证、福费廷等融资支持。

打造“生态产业联盟”

在积极进行农牧业创新金融的同时,中国网财经记者还了解到,中信银行更大的野心落在组建“生态产业联盟”。该行内部人士介绍称,2013年以来,中信银行依托内蒙古生态产业联盟,联合30多家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及社会团体,逐步实施和实践草原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及产业持续运营的新模式。

据悉,中信银行构建的生态产业联盟核心是通过“合纵联横”组建草原生态产业战略联盟平台,以切实提高农牧民和农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所谓纵,指的是以提升草场土地产能为核心,打造立体农牧业。即上层以环保的太阳能(000591)供应能源、中层以现代化的圈舍饲养牛羊,底层以绿色的土地种植牧草、药材、杂粮、养蜂酿蜜等。通过上中下三个层面立体的开发利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的综合利用价值,提高农牧民收益。

所谓横,指的是以草场土地为核心,开发农牧业上下游产业链。从上游的畜草种植、母畜养殖,到中游的繁育技术、集中育肥(产奶)、饲料供应,再到下游的肉食加工、包装服务、终端消费等。通过扶持农牧业产业链的各个节点上的龙头企业,来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目前,‘生态产业联盟模式’已有所成效。”中信银行方面透露。犇腾牧业的5万头奶牛,拉动了对青贮、干草、苜蓿、精饲料的大量需求,每年拉动上游饲料产值4亿元,带动20个牧场周边的农牧民通过种植饲草料实现了稳定的收益。此外,每头奶牛每天大约排便30公斤左右,5万头奶牛每年排出的粪便约55万吨,经化粪池储存发酵和处理,作为肥料免费提供给周边农牧民,循环利用,有效降低了农牧民的种植成本。和盛生态育林公司林地规模的扩大,不仅使周边居民享受到了清新的生活环境,也带动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中信银行方面表示,目前“草原生态产业联盟”已经探索出一条“草原种质开发——草原生态修复——现代牧场运营——新型能源运用——绿色养殖加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之路。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