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银行家 > 吴晓求:中国金融业进入重大历史转型期

吴晓求:中国金融业进入重大历史转型期

中证网2017年07月26日16:31分类:银行家

核心提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认为,当前中国金融发生方向性变化,进入重大历史转型时期,金融业呈现三个主要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认为,当前中国金融发生方向性变化,进入重大历史转型时期,金融业呈现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个特征,中国金融结构悄然发生结构性调整,从传统架构向现代架构转变,这个过程有所反复,但不应以传统思维束缚现代金融架构的发展,也不应把现代金融的一些特征视作问题。

吴晓求认为,首先是金融产品、资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于证券化的金融资产在整个金融资产的比重迅速提升。当前我国股票和债券市场规模大约110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不断上升,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规模仍然巨大,但比例不断下降。这种金融结构的变化预示着中国金融功能发生转型,中国将逐步由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变为融资和投资并重,而且未来会逐渐成为以投资和财富管理为主的金融体系。这是基于中国金融结构变化带来的金融功能更新换代。

与此同时,中国金融结构的变化预示着中国金融风险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吴晓求指出,过去中国金融体系最重要风险主要是来自于金融机构资本不足的风险。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中国金融监管的重点放在资本充足上,这是基于中国金融是传统金融体系而设定的。如今中国进入了从资本不足风险过渡到资本不足和透明度风险并存的时代,因为证券化的金融资产作为财富管理的基石资产,风险主要来自于透明度。“如果创新是没有监管的创新,那就是疯长的野草。”这预示着中国的金融监管也要改革,从管理资本充足转向管理透明度。

第二个特征,科技对中国金融的深刻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科技如此渗透金融,使得金融的基因发生了突变。科技对金融的影响使得金融的物理业态渐行渐远,它已经跨越时空限制,使得金融业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金融脱媒日益发展。一方面,体现在融资功能的脱媒,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传统金融支付体系脱媒。

“以往认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要是融资,但在金融科技时代,支付模式的深层次改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深远。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微信、支付宝等,网上消费模式不可能完成,对经济模式转型就不能形成支撑。中国的科技金融处在领先地位,是因为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对新金融业态抱着包容的监管态度,所以推动了金融的进步和发展,才会有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新支付业务的蓬勃发展。作为金融的新支付业态,我们实现了弯道超车,在这个领域我们处在领先地位。中国社会在慢慢进入无现金时代,这对中国的货币发行制度、货币政策带来深刻影响,这些都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

吴晓求指出,我们必须要站在未来的角度来看待科技对金融的影响,金融监管必须顺应科技对金融的推动作用,而不是阻止科技对金融的渗透。“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金融科技确实存在风险,但我们需要做的是建立与新金融业态相匹配的监管体制,而不是阻止新事物的成长。”

第三个特征,中国的金融越来越国际化。中国金融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尤其是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的机制设计,以及IMF中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都是中国金融国际化作出的巨大努力。但在吴晓求看来,当前金融发展离大国金融、国际中心还有较大距离,尤其是人民币还不是可自由交易的货币,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亟待继续推进。另外,需要处理好人民币短期稳定与长期结构之间的关系,应将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信用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吴晓求表示,这个特征预示着中国金融处于关键的历史时期,金融业发展最重要的是深化改革,必须顺应这些变化,而不是阻止这些变化,大力推动金融产品证券化,提高金融市场化配置能力,提高金融国际化水平,构建适应经济发展的金融战略架构,以此提升金融的竞争力和改善金融功能。

7月25日,在中国财富研究院主办的“大国金融:功能发挥与有效监管”圆桌交流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就日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有关资本市场的话题进行了深度解读。

吴晓求认为,当前中国金融发生方向性变化,进入重大历史转型时期,金融业呈现三个主要特征。刘胜军认为,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看资本市场改革,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改革,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和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许善达表示,我国大力推进的供给侧改革,在去产能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是在去杠杆方面仍有待努力;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设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可谓意义深远。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