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农商银行因地制宜打造“三农”项目

中国经济网2017年10月24日14:33分类:地方银行

作为一家面向“三农”,以“支农支小”为第一责任,以“农村金融主力军”为担当的本土法人商业银行,福建厦门农商银行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地打造了一批具有先导意义和示范价值的“三农”金融项目。截至2017年9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68.45亿元,比年初增加13.86亿元,较好地实现了涉农贷款的持续增长。

蔡塘样本 打造多方共赢格局

2014年9月6日,位于厦门岛核心地段的蔡塘广场正式开门迎客。这个有吃有玩,能购物能看电影的城市综合体一开业便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人流涌入,由此,蔡塘——曾经的城中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繁华商圈。蔡塘广场不仅仅为市民增加了一个购物休闲的好去处,它还是该市首个由村居民集资入股兴建的集体商业发展项目。

厦门农商银行为该项目提供3亿元的贷款支持,并为近1700名居民量身定制了直接分配到个人的“专款专用、分期使用、利率优惠”的专属金融服务方案,通过在该行获得分期贷款完成入股资金筹集,每个社区居民坐拥资产70多万元,每年可获分红3万余元。

蔡塘社区发展中心项目能实现居民近100%入股,得益于厦门农商银行长期推动的信用社区建设,而蔡塘社区恰恰是获评的首批信用社区之一。基于对村居社区情况的深入了解,厦门农商银行协助蔡塘社区将集体用地的“黄土”变成“黄金”,项目得到了融资支持,社区居民则用其未来稳定的租金收入等来分期归还银行贷款,实现了城市、居民和银行间的多赢格局。

随着蔡塘广场的成功运营,这一兼顾城市发展客观需要与被拆迁村居民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蔡塘样本”也获得了广泛认可并被加以推广。

发展基金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

厦门作为国内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在城市建设发展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及农户、社区村居民转型致富,成了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立足厦门城乡发展特点,厦门农商银行持续推进“三农”金融改革创新的脚步始终不曾停息。

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出台,连续14年聚焦“三农”,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厦门农商银行深入学习、积极响应,对社区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投融资在“蔡塘样本”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升级创新,与政府联手设立发展基金,为社区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建设发展提供全程金融服务。

据了解,该基金将联合政、银、企三方,利用银行融资、产业引导资金和社会资金等多方力量助推社区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加速落地,并通过专业化运营管理确保村居社区居民“失地不失收”的永续发展目标。

精准扶贫 尽到“主力军”责任

为了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做到真正的“金融服务不出村”,让缺乏银行网点、自助设备的偏远地区的社区村居民和农户,也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金融服务,三年多来,厦门农商银行在全市各个偏远乡村布设了数十个安全、无手续费的普惠金融便民点,为当地村民的金融生活提供便利,极大地便利了偏远地区村民的小额存取款业务。

2013年起,厦门农商银行还推出了“双百工程”,通过选派优秀支行行长和经验丰富的员工赴厦门各区(街道)、村(社区)和企业挂职或担任金融助理,积极参与选派地经济政策的制定,构建金融服务网格化工作机制,帮助解决基层金融难题。

挂职基层金融助理与村(社区)金融服务点信息咨询员相结合,形成共建机制,密切与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及村居民联系,在深入乡村、贴近群众的前提下为探索产业升级、创业致富等献计献策,提供智力支持、金融支持。

为更有针对性地提供“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确保涉农金融高效投放,厦门农商银行在前6年农户建档工作的基础上,于今年启动了精准建档工作,通过走村入户、进社区、访市场等,了解客户的金融需求,采集其生产经营、家庭收支、资产负债等情况,并运用科技手段完善信用工程。截至2017年9月末,该行已完成3.5万户精准建档工作,将为下一步金融富民惠农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郑长灵 杜宇飞)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