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驻村“扶贫组长” 记工行重庆奉节支行肖恩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10月25日16:48分类:中资银行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王彦波 景开)地处秦巴山区和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奉节县,山峦叠嶂,沟壑纵横,自然资源条件差,贫困人口分布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积极响应精准扶贫的号召,助推奉节县精准脱贫,2014年,工行重庆奉节支行成立了扶贫工作小组,对口帮扶奉节县大架村。有着33年工龄的老员工肖恩,成为了扶贫工作小组的组长,并于2015年8月正式驻村扶贫。

两年来,肖恩这位“扶贫组长”与当地的村干部一起,想对策、筑新路、盖新房、做产业,使大架村的面貌焕然一新。2016年,大架村的人均纯收入突破7800元,在其所在的康坪乡中位居前列。72户建卡贫困户收入均有较大增长,其中63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如今的大架村,村民出行有新路,致富有产业,脱贫更有信心。

扶贫

驻村需驻“心”,扶贫先扶“志”

1984年从部队退伍的肖恩从银行基层储蓄员做起,历任工行重庆奉节支行财务科长、个金部经理、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53岁的他又再次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扶贫攻坚工作。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初到大架村的肖恩还是被眼前景象所震撼:泥巴路、土坯房、缺水少地……,全村650户家庭中,72户为建卡贫困户,贫困率达11%。

为了与村民“打成一片”,肖恩坚持驻村需驻“心”,他工作时间吃住都在村里。经常与村干部深入村民家中走访,谁家有困难,谁家有纠纷,都有肖恩的身影。很快他就成了村干部的“百事通”,村民的“贴心人”。

大架村主要是留守老人,他们对于脱贫致富虽然充满期待,但办法不多,肖恩深知扶贫先扶“志”。在他建议下,村干部多次召集村民,读资料,播宣传片,让他们充分了解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丢掉“等靠要”的旧思想。

“只有思想通了,大架村脱贫才有希望”肖恩说。为此,他与村民“交心”的过程中,总是不断的去做思想工作,提高村民脱贫致富的自主意识,调动村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此外,为了让更多的大架村人回村创业,肖恩还创建了扶贫工作微信群和QQ群。只要有好的扶贫政策和创业项目,他都第一时间发到群里,帮助村民拓宽思路,寻找方向。

扶贫2

修新路盖新房,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

要致富,先修路。大架村的道路大多是泥土路,还有很多断头路。为此,肖恩与村干部一起想对策,争取政策扶持。两年多来,大架村在扶贫小组的带领下,新修公路10.4公里,路面硬化7公里,打通多条断头路,全村公路达30余公里,建成“四横三纵”道路网,基本实现社社通畅、户户通达的目标。目前,大架村道路硬化工程仍在实施中,预计2017年将新增10余公里。

然而,大架村高山丘陵的地势,使得乡村公路难以通达每家每户。肖恩主动与村干部一起,实地走访,集中规划,先后争取到58万余元的资金支持,修建了15公里的梯道,打通了村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大架村水资源匮乏,肖恩便协助村干部规划水利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村民的“用水”问题。两年多来,在当地政府资金的支持下,全村建起了集中供水池2处、分散供水池30余处,让村民第一次用上了 自来水。同时他带领村民整治山坪塘,新修灌溉池,全力解决农业灌溉问题。

“一到雨天,漏风漏雨”,肖恩这样描述村民的土坯房。为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在村委会的协助下,他向政府做专题汇报,向单位和社会求助,自己还上交特殊党费,先后凑集14万余元,全部用于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通过走访,肖恩了解到村民秦罗坪居无定所,被村民称为“野人”,他主动提出为其修建住房。选址、准备材料、组织工人,很快新房就建了起来,圆了秦罗坪40余年的住房梦,至今成为美谈。

扶贫3

百里奔波寻方向,不辞辛劳助脱贫

通了路,蓄了水,有产业才是大架村致富的根本。肖恩首先将目标瞄准了奉节特产——脐橙。他跟着村干部一起四处考察、优中选优,利用政府产业扶贫款,先后为村民购买了6万余株优质脐橙和红肉蜜柚苗,全村扩大脐橙种植面积1500余亩,蜜柚300余亩。据估算,这批幼苗投产后,全村将增收500余万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

为了寻找适合当地高山红土发展的特色经济作物,肖恩带领村干部奔开州,跑江津,反复对比,最终发现油橄榄不仅适合红土种植,而且耐旱,产量高,经济价值大。他与村干部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引进油橄榄的可行性。目前,村委会正在规划大架村的油橄榄种植计划。

有了特色产业,村民脱贫致富就有了“定心丸”。2017年,预计大架村的人均纯收入将进一步提高,有望提前完成整村脱贫的目标。尽管成绩突出,但在肖恩看来,如何巩固脱贫成果仍是要思考的问题。

担任“扶贫组长”以来,肖恩千方百计为村民谋发展,一心一意助脱贫。由于工作压力大、强度高,肖恩甚至因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进了医院。躺在病房里的他还不忘打电话给村支书,询问村里梯道的建设情况。

在千千万万个驻村扶贫工作者中,肖恩是平凡的,但是他用朴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平凡岗位中诠释了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工匠精神”。“扶贫工作我做得不是最好的,但态度、作风我是最棒的,当地老百姓记住了我”,肖恩自豪的说。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