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农村”的农商银行如何发展——厦门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之道(一)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10月12日15:02分类:地方银行

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下,以支农支小为天职的农商银行求索之道在哪里?

在一个农业产值只占全市GDP的千分之七,农业人口仅占全市人口一成左右的城市中,农商银行的发展之道在哪里?

在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外有利率市场化明显加快、金融科技迅速崛起、金融脱媒不断深化、监管政策愈发从严的倒逼;内有息差缩小、信贷扩张带来的资产质量压力,农商银行的转型之道在哪里?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厦门农商银行,近距离了解新时代农商银行的高质量发展之道,希望能为以上问题找到答案。

治理为基,下好乡村振兴“本手”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人们普遍将“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很多人认为将资金投入修建产业园,产业基地等,再配合发放户贷户用等贷款,就能带动当地农村产业发展,进而实现生活富裕。

但实际却不尽然。据调研了解,中部某省份一个县14个贫困村中有11个“拍脑袋”选择了大棚蔬菜产业,共新建大棚2200多亩,仅大棚造价就在2000万元以上。但是,当地多位驻村扶贫干部坦言,“一年过去了,多数大棚都成了摆设,没有产出实际效益。”看来,没有好班子科学决策,只有产业发展的设想是难以实现产业兴旺的。

那么,乡村振兴究竟如何破题?“乡村振兴的基础是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厦门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晓健给出了他的答案。“产业兴旺的前提条件是有效的乡村治理,这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比产业兴旺更重要。没有好的治理结构,就不可能有产业兴旺。”他表示,“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很重要。村集体要是没有一个好的致富带头人,没有科学的治理决策机制,即使给资金,也没办法把产业带动起来。”

厦门农商银行看到了这一问题所在,在厦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早在2013年就推出“双百工程”,选派优秀支行行长和经验丰富的员工,赴厦门各区、各街道、村、社区和企业担任金融助理,目前已选派253名干部员工赴307个村居、24个企事业单位挂职,覆盖全市6个行政区、17个镇街。

金融助理既是国家经济方针政策的“宣传员”、金融服务的“信息员”、金融扶贫方案的“策划者”,又是农村社会矛盾的“调解者”、基层干部金融素养的“提升者”、一线金融服务的“创新者”,已经成为落实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的金融桥梁。

今年,在开展“双百工程”的基础上,金融助理被赋予了新使命——作为村级换届选举观察员,以第三方身份全程观察和监督村居换届选举,及时反映换届选举工作中的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协助村居依法、公开、公平、公正地选出好的带头人。

“金融助理察百村”行动直接推动了乡村诚信体系建设,并推进了不良贷款的清收。

厦门市委组织部在此次村级换届选举工作中,提出的“五不能”“六不宜”中谈到:“有恶意失信行为被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且未撤销的”不能参加村级换届选举,将参选资格与个人诚信挂钩。

在村级换届选举期间,厦门农商银行观察员密切与街道村居联系,走街串巷进行诚信宣传,引导村(居)干部树立诚信模范榜样,并通过村(居)干部动员村(居)民诚信履约。

与此同时,厦门农商银行还通过推动农户、社区居民精准建档和信用单位创建等工作,优化村居信用环境,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截至2018年9月已建档达13.1万户,实现厦门147个行政村100%全覆盖。此外,厦门全市有102家单位获得“信用单位”授牌,诚实守信成为新风尚。

很多人认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多用给资金、引技术、抗风险的手段。厦门农商银行通过“双百工程”的长期实践,不断探索创新,发现金融在乡村治理、乡风文明方面也能发挥重要作用。(胡铃)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山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