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强迫症这病得治

证券日报2019年04月25日08:55分类:图片新闻

阎 岳 

也就是从去年开始,猜测降准成为一种时髦,各路机构纷纷推出自己的研报,预测降准时间和幅度。

在今年1月份央行分两次降准1个百分点之后,市场机构就开始和央行“角力”,揣测下一次降准何时会来。在一次次的猜测落空之后,有关降准的谣言开始在市场上传播。

面对这一情况,一向对市场传言坦然处之的央行也忙碌起来,忙着辟谣,辟谣降准消息的失实,以稳定市场预期。

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央行就辟了两次谣:一次发生在3月29日,央行直接叱为“不实消息”;一次发生在4月23日,央行在强调“该消息不属实”的同时,并向市场说明“目前并没有新的定向降准政策”。央行同时也对有关媒体的失实报道进行了澄清,表示目前“的确有一项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但每年只在年初进行一次动态考核调整”,且这一考核调整只在每年初进行,并不是在每个季度都进行。

市场这是怎么了,好像患上了降准强迫症。尽管央行一再澄清,但市场仍不愿意相信降准的空间已经很小。即便央行行长易纲明确表示,我们现行的存准率已经与国际水平一致,市场却仍在展开无限遐想。

那我们现行的存准率是多少呢?答案是全部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后约为11%。在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它们执行不同标准的存准率。

我国执行的11%的加权平均存准率,要低于美欧的12%,更低于日本的20%多。因此,易纲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坦承,通过下调准备金率在中国目前情况下还有一定空间,但比起前几年小多了。

在全国两会之后的几次会议或活动上,都提到了存准率的使用。一些媒体或机构对此进行的解读出现了偏差。比如4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抓紧建立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框架。这就被一些专家解读为针对中小银行的存准率即将下调了。

按照笔者的理解,这个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梳理、优化现行中小银行的各项优惠存准率,使之制度化。做好这项工作,无论是对于中小银行还是中小微企业,都是一件大好事。

笔者在3月11日刊于《证券日报》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降准空间从哪里来呢?只有靠挤了,也就是我们之前屡试不爽的定向降准;在1月份降准及各项定向降准政策实施完毕后,会有一段时间的政策静默期。

在4月15日的文章中,笔者强调:降准与否要看实体经济的需要,当降则降、毫不迟疑才是灵丹妙药。但我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需要方方面面的全力配合,指望降准包治百病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在4月24日的文章中,笔者提出:经济开始企稳,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刀枪入库了……使用定向MLF及时向市场补充流动性(当天央行开展了定向MLF)。

最后,笔者也预测一下今后一段时期货币政策的主要看点:一要看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框架怎么建立;二要看定向政策工具(包括价格和数量)如何使用;三要看央行还会推出什么样的新工具,以更好的打通和疏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四要看货币政策如何与其他政策实现几家抬的作用。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