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小微金融服务的七大迷思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6月14日09:59分类:要闻

小微金融服务被认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同时也被很多银行憧憬为转型发展的市场“蓝海”。而另一方面,监管导向、政策要求、公众舆论对当下银行加强小微金融服务又形成了极大的鞭策。在这样的情势下,银行究竟该怎样布局小微金融战略?相关部门及社会公众对银行开展小微金融服务该如何合理预期和科学评判?对小微金融服务正本清源,寻根问道,首先要破解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七大迷思。

迷思一: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大?

认为小微信贷风险大,主要有三点理由和依据:第一,有研究表明,小微企业的平均存活期只有三年,企业都只能存活这么点时间,银行连信贷退出的时间都没有;第二,小微贷款的不良率高,一般而言,小微企业的不良率要高于各家银行整体不良率的4个点以上,银监会对小微贷款提出“两增两控”的新目标,其中一条是控风险,具体的要求是小微贷款不良率不得高于整体不良率的2个百分点;第三,小微贷款“谈虎色变”,一方面,除泰隆银行和台州银行等其中的佼佼者外,过去几年中做小微贷款比较激进的一些银行(比如在钢贸市场投入较大)损失惨重,有一大批小微客户经理受到处罚、处分乃至丢了饭碗。

综上,小微信贷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然而经营风险本身是银行的天职和看家本领,不能有效地经营风险,银行又有何立足之地呢?说小微信贷风险大,不过是相对于政府平台公司和大型企业而言。首先,小微信贷风险果然比政府平台公司和大型企业要大吗?在地方政府债务存在“刚兑”信仰和各地纷纷推出纾困基金等力保大型企业“大而不能倒”的情况下,小微信贷自生自灭确实显得风险大,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闭着眼睛往平台公司和大型企业“砸钱”不仅越来越难,而且不会永远继续下去,小微信贷整体风险并非必然高于大型企业,应该只相当于整个信贷市场风险的中值水平。其次,早年集中爆发的小微信贷风险很大程度上是银行以偷懒、走捷径的方式酿成的,包括担保圈风险、联保贷款的覆灭、动产质押的一片狼藉,在贷前调查、风险逻辑以及贷后管理方面都有很多的漏洞和缺陷,也与整个信用环境、经济周期的外部因素有关,做正确的事还必须要正确的做事才会有理想的结果,套引大企业和平台公司的授信管理办法去做小微信贷,其后果必然是“一地鸡毛”。再次,尽管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不长,但是银行对小微客户的信贷介入是有选择性的,一般都有企业成立年限的要求,集中服务于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小微企业客户,可以有效地筛选和规避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

迷思二: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没有效益?

恰恰相反,根据近年来英国《银行家》杂志关于全球银行业千强榜的权威排名,如果说,“宇宙行”工行毫无悬念是国内银行业中赚钱最多的银行。而赚钱能力最强的银行却让人大跌眼镜,竟然是做小微起家的台州银行和浙江泰隆银行,这两家银行的盈利能力不相伯仲,几年来中国银行业资本回报率“龙虎榜”就是这两家银行在“拉锯”。比如,2015年,进入榜单的国内银行中,台州银行以31.73%的回报率排名第一位,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以28.39%的回报率排名第二位;2016年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超越台州银行,排名首位,达到30.54%;而2017年,台州、泰隆两行分别以32.7%、29.34%的资本回报率力拔国内银行该项指标头筹。

在资产回报率(ROA)方面,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曾做过一个统计分析:2017年ROA排名靠前的银行中,除少数几家外,全部集中为以小微业务为主体的中小银行,其中就包括小微金融服务的两大标杆银行——台州银行和泰隆银行。

ROA1

ROA2

迷思三: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没有存款?

这涉及到一个对存款怎么认识的问题。国内的银行都希望存款越多越好,一方面缘于“存款立行”的朴素认识,另一方面是上台阶排座位的规模情结使然。存款对银行很重要,这在国内外银行业中都是普遍的共识,但包括招行在内的优秀银行逐步更重视核心存款或基础存款,所谓核心存款和基础存款,通常指的是利息成本低、客户对价格不敏感、稳定性高的存款资金,不包括“一锤子买卖”迅速上量的大宗协议存款。未来,政府平台业务难以为继,大型企业的脱媒也只会越来越严重。在资本市场发育成熟完善以后,大企业的贷款需求不再旺盛,存款也往往会“待价而沽”,逐步演化为大宗协议存款的方式。小微企业的结算资金虽然单户、单笔金额较小,但聚沙成塔,会是重要的核心存款源头。与此同时,小微企业主也往往是重要的零售高净值客户群体。这一方面要求银行通过信贷手段锁住有贷款需求的小微企业客户,另一方面要做好综合服务和交叉销售,包括交易银行功能定位的不断下沉。

迷思四:小微企业融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当前把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情况下,很多人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小微企业融资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等同起来,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觉。这是因为: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小微企业都存在融资需求。富国银行小微信贷专家萧兵认为小微企业的动机和心态大致分为三类:成功发展型(注重于成长和未来,目标具体明确,需要时间去干大事,对服务和产品期望高);追求自由型(重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盈利重于扩张,需要时间去享受生活,家长式管理);熟练工匠型(工作和生活难以区分,追求技术上完美,需要时间去干喜欢的事,保守稳健)。在他看来,小微企业成长为大企业的可能性并不大,大部分的小微企业主没有太大的雄心,也不追求激进的扩张策略,因此也没有旺盛的信贷需求(见《富国之本:全球标杆银行的得失之道》)。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创业造富、成功发展的氛围要浓烈一些,但其实,平衡生活与工作,追求稳中有进的小微企业主也不在少数。

第二,小微企业存在超越单纯融资的诸多金融服务需求。前段,某家中小银行的负责人介绍,银行财务人员感觉报账之类的财务管理环节非常麻烦,专门开发了一个小软件,后来“内销转出口”,许多中小微企业客户非常喜欢,意外的做成了一款获客“神器”。应该说,小微企业主存在非常广泛的诸如现金管理、税务策划等综合服务需求,众多银行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如建设银行曾提出“第二曲线”之“B端赋能”,宣称要跳出固有的格局,营造共生共荣生态,做企业全生命周期伙伴。服务开展“拉清单”:为B端客户搭建开放平台,互为助力营建共生共荣生态;开放共享,助力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帮助企业优化再造经营管理模式,实现降本增效,提高生产和运营效率;帮助上下游企业找投资、找技术、找服务、找项目,从“资端”转向“智端”;推动传统产业链升级再造和客群协同发展,尽管任重道远,却是一个先进的理念和正确的方向。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马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