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深处金穗情——农行贵州威宁支行扶贫干部浦应明纪实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6月14日17:20分类:中资银行

新华财经贵阳6月14日电  五月的威宁,细雨浸润乌蒙高原。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乡新合村地里的洋芋正开着白色的小花,一排排魔芋绿意正浓,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放眼望去,这个地处乌蒙山深处最边远的极贫乡镇,处处都彰显着兴兴向荣的产业布局。

作为全省脱贫攻坚最“硬骨头”,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乡曾经因为“石门坎文化”而声名远播,也因为贫穷边远而让外人望而却步。

这块土地上的百姓盼发展的心情如此迫切,而这里基础设施的落后、产业发展的停滞也曾经让农行贵州威宁县阳光支行大堂引导员浦应明初来时感到十分棘手。

还记得那是在2018年5月,响应组织号召,浦应明被派驻到石门乡新合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土生土长的威宁人,出生农村的浦应明对石门这个极贫乡的情况,心里多少有些准备。可到村里的第一天,村里的情况还是让他感到肩上担子重如千斤。进村的路是一个接一个大泥坑,进到村里满目望去,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的庭院没有硬化,各家各户之间的串户路还是烂泥路,天黑了连个路灯也没有。

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浦应明走遍了村里家家户户,得出的结论却并不乐观,除了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村里几乎没有产业支撑,除了村民一直以来种植的烤烟,其余产业几乎为零。浦应明发现,最大的难题还在于老百姓对发展的茫然。年轻气壮的都外出务工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和那些老年人交流还,是原始的耕作模式,每天就是挖洋芋,栽包谷,没有新的产业,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发展。”浦应明告诉记者。

刚到新合村,摆在浦应明面前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对于村里的发展,浦应明在心里迅速开始思考和布局。通水!让老百姓跟着干,浦应明第一件事情就必须得解决村民最关心的问题——通水!由于过去铺设的管道长久失修,村民基本都是望天吃水,天不下雨,就得去几公里外的临村靠人背马驼买水吃。就这样,浦应明的身影不仅时常出现在老百姓家里,乡政府,县政府的各个部门,争取资金,修自来水管道、联系水务局……浦应明一样也没落下,带着村里的党员干部,村民代表挽起裤腿,几乎天天扎根一线,排查整修管道,艰辛的努力终于让村里通上了自来水,说起村里通水的情景,浦应明仍然记忆犹新:“那天晚上是9点钟准时通的水,我去把水龙头拧开的时候,白花花的水流出来,那一刻眼泪就忍不住了,老百姓都说这下不用去驼水了,那个时候我真的很欣慰。”

如今新合村超过一半的村民家中通上了自来水,正在加紧铺设管道的村民也能在就近取水。水通了,浦应明到村后办的第一件实事让村民们对这位新来的驻村第一书记刮目相看。得到村民们的信任,让浦应明有了办事的信心,一年来,他提着材料,几乎跑遍了县里的所有部门,争取各类资金600多万元,用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从2018的11月到2019的3月,全村10公里长的串户路、庭院硬化路修好了,硬化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

水,通了!路,硬化了!庭院,修起来了!对于村民们更多的期待,浦应明心里很清楚,下一场硬仗就是发展产业!因为从未涉足过产业发展,浦应明开始拼命地学习研究,中央7台的农业频道让让在学习中打开了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琢磨,浦应明发现,魔芋产业适合当地发展。为了让村民们有信心。他自费带着村里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外出去云南富源考察,考察当地魔芋产业、种植技术。看准了产业,得到村民们认同,浦应明便开始在县里乡里各类会议上不断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把自己考察的音像材料整理汇报,浦应明最终为魔芋产业争取到了100多万元资金。目前已经种植的345多亩魔芋,覆盖40余户村民。浦应明还积极联系企业进行订单回收,打消老百姓销售端的顾虑。曾经在外务工的新合村村民王桂升去年回乡后就把自家10多亩地全部种上了魔芋,王桂升说像他们这样文化又不多,找不到出路的村民,返乡创业的信心是新来的第一书记。明年王桂升的魔芋产量预计有60吨,保守估计收入将超过15万元。

绿野乡间,田间地头,浦应明用脚步丈量民意。面对一场又一场的硬仗,军人出身的浦应明仿佛天生一股子韧劲儿,决心快,动作快,成效快,干起事来毫不含糊。一年来,尽管离县城威宁100多公里,浦应明时常一两个月没回一趟家,孩子的教育、老人的照顾全落在妻子禄俊益一个人身上。对于组织对丈夫的派遣,同样是一名共产党员的禄俊益似乎比常人更多了一份理解、包容和支持。

如今走在新合村的各家各户,青瓦白墙的房屋鳞次栉比,通到每家每户的水泥硬化路还在不断向村里延伸。晚上路灯亮起,三五成群的村民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谈发展,一派祥和的氛围。一年来,浦应明用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一仗接着一仗,浦应明说,脱贫路上大行德广,彰显的是农业人本色,幸福的是乌蒙百姓,迎接的是2020年的同步小康。(文弋)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曹梓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