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礼:也谈新时代银行业的初心与使命(2)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7月19日17:41分类:要闻

 “温柔一刀”温热初心

新时代下,只有回应人民的期盼和诉求,才有银行事业的发展空间,这一观点得到了更多的共识。“金融是一把温柔的手术刀”的寓意,也变得鲜活清晰和温热起来。

为什么会是“温柔的手术刀”,究竟是为了一博眼球,还是别有深意呢?

首先,“温柔”两字,体现的是银行对化解社会痛点的“微创”或“无创”优势。在某种意义上,由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具有深厚的公共属性,且与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它是一国经济运行之桥梁,一国社会活动之纽带,也是一国百姓生活之“钱袋”,在经济指标之脉动、居民生活之体察、公众舆情之聚焦、社会痛点之搜集等感知体会上具有独特优势。

其次,“温柔”两字,展示的是一家市场化企业化解社会痛点的正确姿势。金融机构在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刀口向内时往往要大刀阔斧、壮士断腕,而对外则必须轻风细雨、润物无声。银行毕竟是一家商业机构,不是政府职能部门,更不是执法部门,对社会痛点的化解不可能快刀斩乱麻,只能是跨界而不越界,治乱而不添乱,对化解社会痛点必须精心、审慎,不能“好心办坏事”。

最后,“温柔”两字,反映的是金融科技赋能后银行化解社会痛点的专业与从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化解社会痛点离不开金融科技的赋能,也只有充分借助金融科技的锋刃,银行才有可能获得前所未有的自信,否则钝刀切入,必然是伤筋动骨。譬如当激光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微创手术、无痛手术才成为可能,其中道理如出一辙。此前建行历多年之功,开发新一代核心系统,到成立金科公司,都可以说是在磨刀——打磨一把好用的“温柔手术刀”。

在企业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看来,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企业应当承担应有的公共责任和使命;企业公共使命的体现,应当服务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那些脱离了企业现实利益的企业使命,通常是盲目的、紊乱的、缺乏可持续性的。

从一定意义上来看,“温柔手术刀”与初心使命实际上是“一体两面”。这是因为:

新旧动能的转换,要求银行举起温柔的手术刀,培育新的价值创造能力。银行经营的一大威胁,就是“金融脱媒”。为什么会出现“金融脱媒”,其实就是在新经济、新业态、新环境中,银行固步自封、画地为牢,进而丧失了自身的价值定位,更谈不上独特的价值创造能力,传统关注“存款、客户、资源”的第一发展曲线动能渐趋衰退。

在新经济时代,所有人们习以为常的金融规则正在以新的方式被诠释、被革新,而伴随着悄然生变的产业边界和概念,新动能在供给侧和需求端重新定义了银行的生存方式。由银行提供的传统金融服务如果不能适应新动能的革命性,必将以失去专业化能力为代价,最终自己要咽下苦果,在旧动能式微而又失去新动能助力的情况下,银行的发展弥足堪忧。

新旧范式的更替,要求银行“跳出金融办金融”,不断挑战新的“金融边界”。巨变时代,唯变求存。在《银行4.0》一书中,“金融无处不在,就是不在银行网点”的观点打破了很多有关银行的思维定势,岂止不在银行网点,过去一切以网点为基础、为出发点的“等客上门”的经营模式都将发生改变,未来银行的存在形态和服务方式很可能会发生根本性变迁。如果银行继续“画地为牢”,囿于存贷款的传统金融服务,不能走出柜台,走出网点,走出舒适圈,主动去市场找痛点、找机会、找出路、找增长极,就会在未来失去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空间,成为“消失的银行”。

新旧技术的迭代,为银行拿起“温柔的手术刀”,开启“第二发展曲线”提供了可能。金融科技的勃兴对银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究其实,金融科技依然是一种工具,可以假手于竞争对手,也可以操之于己。以小微金融服务为例,过去银行不是没有看到小微金融的巨大市场,不是没有艳羡小微蓝海的长尾效应,也不是没有感知到破解小微融资难问题的政策压力,“不是我不想做小微,而是我不会做小微”,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帮助银行初步解决了这一问题,正是融合金融科技手段探索出以“五化”为特色的普惠金融新模式,锻造了建行在小微金融领域专用的温柔手术刀,推动了建行在这一市场上的游刃有余。科技只是手段,场景才是关键。

国运、行运与时代使命

曾几何时,关于中国银行业“技术性破产”言论声犹在耳,不经意间,中国银行业“整体性崛起”已蔚为大观。以资产规模计,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约折合为33万亿美元,超过整个欧元区的31万亿美元,近两倍于美国的17万亿美元,近5倍于日本的7万亿美元。

一般意义上,金融是综合国力无可争议的外延表现之一,这从全球银行千强排名中就可见一斑。没有国强又何来业大?历史上,欧洲、日本银行都曾是前十位、二十位排名常客,由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现已不复当年辉煌。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早有明言:剧变时代,企业家最主要的责任,是为企业创造新的未来。具体言之,企业所要界定的使命,即应回答的三个基本问题:“我们目前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变成什么”,以及“我们未来的事业应该是什么”。德鲁克一再强调,企业所要达成的使命,一定要落在企业以外的社会中。当大国的博弈走到十字路口,当社会的“痛点”传至金融的血脉,中国银行业不能再一味不思进取、坐享“电梯红利”,抑或急躁冒进,而应该坚守自己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勇敢地开启“第二发展曲线”,像华为一样打造属于新时代的“苦难辉煌”。(作者 王礼)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金融信息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请标注本文来源与作者署名。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马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