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新机制将令银行息差收窄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8月28日12:46分类:监管动向

新华财经上海8月28日电(记者 王淑娟)将LPR作为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锚”,近期监管动作频频。据悉,为督促各银行应用LPR定价,央行近日制定了对银行新发放贷款中应用LPR的具体考核要求。分析认为,LPR改革将推动贷款实际利率下行,银行利润空间收窄。

银行新发贷款需参考LPR定价

央行此前公告称,8月20日起,各银行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LPR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LPR作为定价基准,存量贷款的利率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8月20日,LPR形成机制改革后的首次报价诞生。其中,1年期LPR为4.25%,5年期以上LPR为4.85%,较此前的利率出现小幅下降;8月26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召开推进落实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工作会议,170余家在沪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强调,上海应该在适应推动这项金融市场改革中走在前面,各有关金融机构要深刻认识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的重要意义,尽快实现新发放贷款中主要参考LPR定价,坚决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

上海银行业已经开始行动。8月21日,交行上海分行就为一家企业办理了挂钩1年期LPR利率基准的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帮助企业将1年期的固定利率贷款转换为基于1年期LPR利率基准的浮动利率贷款。

据悉,根据监管要求,截至今年9月末,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中,应用LPR作为定价基准的比例不少于30%;截至12月末,上述占比要不少于50%;截至明年3月末,上述占比不少于80%。

银行息差将收窄

随着LPR定价机制的运用,如何强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如何稳定息差,是银行正在应对的挑战。

浦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陈海宁告诉记者,LPR给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带来的最大挑战主要体现在银行定价水平上。

陈海宁认为,银行业里的定价水平是一个核心,新LPR下的定价既要盯着货币市场价格的波动,还要考虑到自身资金成本,每个月报价行都要根据自身经营状况、资金成本、风险价格水平来定价,这就意味着银行进入了一个以月度为单位的人民币贷款波动体系。因此,银行除了要面对信用风险以外,还要面对利率风险。

中信证券分析师明明认为,一方面,LPR水平的下降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行为将会传导到实体经济,有利于降低企业贷款利率和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贷款利率下行过程中,短期内银行存贷息差压缩。目前银行存款利率很大程度仍然由存款基准利率决定,这就使得银行在负债成本并未改变的情况下利差收入减少,利润空间收窄。

据悉,息差作为银行经营成果的直接体现,反映出了银行盈利能力和经营水平,对于银行收入有着直接影响。

交行副行长郭莽27日在业绩会上坦言,交行上半年息差环比下降3个基点,下半年息差取决于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和银行内部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力度。总体看,交行的息差预计平稳,条件是不能有大的外部环境变化。“目前市场利率处在低位,随着利率传导机制的进一步释放,也就是LPR定价利率运用,预计贷款定价水平将会小幅下降,同时同业负债、结构性存款等市场成本也在下降,这有利于稳定息差。”

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也坦言,LPR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打通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之间的传导,这个效果在未来会有体现。打通之后,银行利差会有一个稳中趋降的变化。

郭莽表示,应对息差收窄的挑战,交行的措施一是优化资产配置,提高综合收益,比如摆布好同业贷款、债券,同时加大欠息的清收,压降不产生利息收入的逾期贷款。二是夯实客户基础,降低负债成本,同时调整负债结构来稳定息差。

值得关注的是,伴随信贷利率下调预期,A股银行板块上周以来开始承压整体下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LPR改革采用新老划断模式,存量贷款合同按照原定价延续,新LPR只影响增量贷款,因此分析认为,对银行息差的负面影响将会平滑渐进。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