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巴中分行开办“道德银行”助力脱贫攻坚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8月29日19:36分类:中资银行

 “干了自己该干的事,又得了精神奖励,还能攒积分换东西,中国银行四川巴中分行的道德银行办得好!”四川巴中南江县刘家塝村四社王德俊是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本月被评为“产业发展之星”,他用村委奖励的100积分兑换了一个家用热水壶后满面笑容地说。

钱能储蓄,道德能储蓄吗?中国银行巴中分行通过在定点帮扶的南江县朱公乡刘家塝村开办“道德银行”,建“积分圆梦超市”,让“有德者有所得”、让“失德者有所戒”,用事实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1

(图为刘家塝村“道德银行”物品兑换处)

物质扶贫可期 “精神”短板

四川巴中市南江县朱公乡刘家塝村是中国银行巴中分行定点扶贫帮扶村。自2016年帮扶该村以来,该行先后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该村产业发展和道路、安全饮用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中国银行巴中分行的帮扶下,刘家塝村村民的收入显著提升,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脱贫成效稳固,但部分贫困群众主动性差、依赖性强,“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思想在一定范围内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国银行巴中分行驻村帮扶干部陈昌富反映,一些群众甚至不扫“自家门前雪”,长期的物质匮乏导致精神的困顿,养成不良习惯,甚至家庭卫生都懒得搞,对村里公益事业也是袖手旁观。这些消极现象,不仅影响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而且抱着“等靠要”思想的人即便一时脱贫,也很有可能再度返贫。

这种精神上的“软贫困”,比物质上的“硬贫困”更加顽固和复杂,也更加考验帮扶单位中国银行巴中分行的耐心与智慧。为解决“精神贫困”这块短板,中国银行巴中分行于2018年先后投入2万余元设立了刘家塝村“道德银行”、“积分圆梦超市”,专项用于表彰奖励先进道德典型以及百姓身边的善人善举。

2

(图为刘家塝村“道德银行”积分公示表)

完善机制 激发参与积极性

2018年初,刘家塝村出现了一家“超市”——中行“积分圆梦超市”。超市货架上摆满了油、盐、醋、洗衣粉、洗发水、卫生纸、电器等日常生活用品,每一件物品都贴上了对应的积分标签。

面对这一新鲜事物,刘家塝村村民范起了嘀咕:“做好事、做好人就有奖励,是不是真的哟。”

能否引导村民广泛参与,让“道德银行”成为决战“思想贫穷”的制胜法宝,它的运行成效如何,关键在于调动全体村民积极性。为此,中国银行巴中分行在建起了“道德银行”后,不断想办法完善其运行机制。

在细化积分规则上,中国银行巴中分行结合刘家塝村实际,实行积分有积也有扣,从律己守法、移风易俗等5个方面47个细项议定“道德银行”积分标准;细化出赌博迷信、铺张浪费、好逸恶劳等17项负面指标。

同时,对村民申报事项进行公正透明评价。通过一月一申报、一月一评比、一季度一兑现的原则,召开由驻村工作队成员、村“两委”、社组长、帮扶单位、第一书记、村民代表参与的评定会,对村民自主申报事项进行集中评定。经过核实、公示,将真实情况纳入评分范围。

“道德银行”村民计分,要在村务公开栏、QQ群等网络平台“晒”出,还要在“村民大会”、“农民夜校”等场合,对先进典型事迹进行公开宣讲。对得到奖项的村民,按“道德银行”的5个大项进行授星,张贴在农户大门口,激励该户向好向善发展、增添获得感、成就感。

此外,群众按积分兑换物品,对“模范典型”进行额外嘉奖。在村内建立村民道德银行,分户开设道德银行账户,整合帮扶资金、社会捐助等资金,源源不断购置群众生产生活日常用品,根据群众积分多少兑换相应物品。季度、半年、年终根据村民家庭总体积分情况,评选出“道德、发展之星”。对于“模范典型”,始终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在产业发展、项目安排等长远发展中给予优先支持。

3

(图为刘家塝村先进村民合影)

有德者有所得既扶志也扶德

“道德银行拉近了干群关系,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它抓住了农村老百姓的心理,在脱贫攻坚中起到了精神和物质双驱动的效应。”陈昌富认为,“道德银行”建设,不是十天半月的短期行为,而要用一到两年乃至更长的一个时间段,以一种仪式感很强的方式渗透到日常,对于“村风文明”将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截至目前,刘家塝村开办“道德银行”配套“积分圆梦超市”以来,发放9328积分,兑换7450分,实物兑换556件,真正实现了让有德者有所得。用道德积分的方式,吸引了170户在家农户,98户外出户自愿参加 “道德银行”、“银行积分”活动。自开办以来,已有23户48人先后得到表彰奖励,累计评选出“产业发展之星”“律己守法之星”“清洁卫生之星”“勤劳致富之星”“敬老孝亲模范之星”20户,在贫困村树立了崇德向上、见贤思齐、向善向好的良好风尚。

“道德银行”让老百姓获得积“德”成“分”、 兑“分”为“银”、 挣“分”为“星”的成就感,也给村里带来了显著变化。盛夏,走进刘家塝村,整洁雅致的农家庭院错落有致,绿意盎然。户与户之间的水泥化巷道笔直平坦,畅通无阻。人人互帮互助,乐善好施,勤劳朴素。之前房前房后垃圾遍地,出口“成脏”的现象也不见了……到处彰显着该村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和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喜人变化。(曾俊鹏)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