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得源头活水来 农行4亿元贷款安吉乡村振兴

    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沿着郁郁葱葱的绿道走进浙江安吉余村,“美丽”一下子蹿进眼帘。这里群山环抱、秀竹连绵、碧水蓝天,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蜿蜒曲折,直通村子深处,一路走来,游客川流不息。

11.png

(安吉一角)

    “清明、五一两个假期来了近8万人。”村主任俞小平说到,现在天气好了,疫情相对稳定,安吉又是零病例的净土,游客自然多了起来。当问及去年接待游客总数时,数据惊人——90万人次,快赶上一个普通5A景区的全年客流量!

    一个距离县城18公里的小山村,缘何有如此大吸引力?原来的余村可不是这番风貌。上世纪90年代,村里靠炸山采矿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但随之带来了环境严重破坏的难题。2003年,村里通过民主决策的方式关停矿山、水泥厂,并带领村民尝试发展新路——生态旅游。

    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以来,余村坚定不移的践行“两山”理念,初步实现蓝天碧水的“生态经济”转型。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9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21万元。

    “这些年游客越来越多,我们在想,不仅要让人进来,更要留得住、多消费,带动村集体、老百姓共同增收。”俞小平坦言,余村占地4.86平方公里,针对发展空间有限的实际,正计划联合周边4个村,打造“新余村”全域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一体化。

    4亿元的贷款,成了余村“再出发”的有力支撑。3月14日,农行安吉余村绿色支行为余村发放全国首笔乡村旅游重点村项目贷款4亿元,利率下浮10%,全力支持乡村旅游发展。

    “收到短信到账提醒,我一看,怎么这么多0?数了半天,最后才数清楚是4个亿!”兴奋之余,俞小平也感到了压力。“银行贷款给了我们动力,也给了压力,必须精打细算地花,而且还得‘钱生钱’,只有源源不断产生效益,乡村旅游才能持续。”

    如何用好这笔“巨资”,村两委班子早有了初步谋划:40%用于余村客厅、自然学堂、生态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30%用于休闲旅游多业态经营,如产品开发、文化创意、品牌营销等;剩余30%则用于智慧乡村建设,构建全村数字治理新体系。

    “我们与县新闻集团一起研发了村级智慧管理系统,将时时掌握民宿入住、农家乐就餐情况,查看景区人流量、拥挤度,用大数据分析比对游客喜好,更精准地开发设计、推荐农产等消费品。这套智慧系统预计今年7、8月投入使用。”俞小平表示,有了资金保障,更多的数字化、智能化平台也将陆续运用。

    事实上,余村早些年通过修复村庄环境,就已下好乡村全域旅游的“先手棋”。在党群服务中心的正对面,有一处背靠青山,集荷塘、商铺、游步道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休闲区。

22.png

(中国农业银行大厅)

    “这些田园景观、绿道,还有农村污水治理,都有农行贷款支持。”农行安吉余村绿色支行行长马园珠介绍,农行是四大行唯一在当地设点的银行,通过推进绿色金融,已先后为余村经济合作社、当地农旅公司等发放贷款5700多万元,用于改善人居环境,支持旅游建设。

    春林山庄是余村首个农家乐。老板潘春林,1989年起在余村的矿山上运输石料,2002年矿场关停后,他率先将自家农房改成农家乐,吃起了旅游饭。

    “当时建农家乐花了不少钱,第一笔贷款就找的农行。”老板娘谢春花热情好客,说起创业经历,她如数家珍。十几年前,还要到报纸上登小广告的他们,如今生意越做越大,不愁客源,在镇上还开起了旅行社。

    数据显示,到今年3月末,农行安吉余村绿色支行已为余村发放绿色贷款6.4亿元,涉农贷款7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当地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在金融活水的不断浇灌下,一幅“新余村”乡村振兴一体化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王丽梅 夏水夫)(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