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商银行:“三可”原则助推金融服务“普”“惠”

疫情常态化后,普惠金融“社会治理功能”进一步凸显。上海农商银行秉持“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通过金融赋能社会治理,切实提升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可持续性,在解决社会难点和痛点问题中寻找新机遇、拓展新市场。”

以“三可”原则提升普惠金融核心竞争力

发展普惠金融,对于落实公民金融发展权、改善民生、调节城乡收入分配、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效率、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上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力认为,要更好发挥普惠金融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就要坚持普惠金融发展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可持续性的“三可”原则。

作为普惠金融长期以来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上海农商银行致力于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化、普惠化、多样化,提高普惠金融“可获得性”。渠道方面,该行以360个网点,实现了对上海郊区100多个乡镇1570余个行政村的金融服务全覆盖,切实做到了“网点到镇、服务进村”。该行在山东、湖南、云南、上海、北京、深圳三省三市设立村镇银行,助力县域乡镇经济发展,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

对于不同类别的普惠金融客户,上海农商银行提供多元化产品服务。例如,对于“三农”客户,该行推出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业循环贷”“农机贷”等产品,并且积极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信用村”“信用户”,以信用信息、记录为依据构建信贷激励机制,满足有信用、有市场的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对于小微企业,上海农商银行推出“千亿百家百场”工程、《关于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实施意见》等多项举措,研发了“预授信”“无还本续贷”等产品,解决小微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中的资金匹配需求。为科创企业推出“一鑫二专三支持”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此外,作为上海信易贷综合服务平台首批试点银行,该行联手静安区推出“静·安易贷”产品,围绕区内大数据等重点产业,打造专项资金扶持“白名单”,共同营造“信息共享+信用赋能+融资撮合+政策配套”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

针对“融资贵”这一普惠金融客户的“痛点”,上海农商银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减费让利,践行普惠金融“可负担性”。该行始终坚持对各类“三农”信贷业务以优惠于一般企业贷款的利率执行,让利于农业和农民;始终坚持对涉农贷款信贷规模不设上限,优先满足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的信贷需求;对标在沪同业平均利率水平,2019年全年为小微企业节约融资成本约4.5亿元,累计通过支小再贷款投放信贷约70亿元,利率水平低于同期上海地区法人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近0.8个百分点。

在“可持续性”方面,上海农商银行以服务创造价值,以价值换取收益,华丽“变身”为服务型银行。一方面,加强与政府、社会组织合作,将银行自身的业务生态和社会治理系统相连接,不断延伸服务触角。该行协助市总工会,推出“工会卡”,与上海市民政局合作发行了“公益护照”实体卡。积极参与二代金融社保卡、敬老卡发卡工作,累计发卡量均名列前茅。另一方面,上海农商银行还努力成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践行者,展现责任与担当。近三年来,每年投入约6000人(次)开展消费者宣传教育活动,年均服务金融消费者60万人左右,帮助社会公众不断提升识别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普惠金融“社会治理功能”疫后凸显

新冠肺炎疫情对实体经济带来冲击,对小微、民营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对于坚守普惠金融的农商金融来说,更能凸显社会治理功能和价值。

疫情发生后,上海农商银行第一时间出台相关政策举措,从资金到位、利率降低、渠道顺畅、速度提升四个维度全面做好金融服务和应急保障工作。设立3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支持疫情防控所需的重点医用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建立疫情防控期间农产品保供融资需求快速响应机制;联手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青年联合会,支持青年企业家、创业者复工复产。同时,有效应用人民银行再贷款,在50%贷款贴息政策支持下,帮助企业融资成本降至1.6%以下。

针对特殊时期个人客户的金融需求,上海农商银行通过前期评估精准施策,一方面与街镇、居委以网格化对接的方式进行立体式宣导,保障客户健康安全;另一方面在线上推出基础金融服务外,还推出征信查询、在线问诊、同程患者查询等服务,提升客户获得感。

“‘普’和‘惠’的践行过程就是让百姓充分享有金融发展权的实现过程,使金融发展成果平等地、普遍地惠及包括弱势群体在内所有社会群体。”徐力表示,未来,上海农商行将继续以“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为己任,坚持服务“三农”、小微、科创、社区居民的经营定位,明确“赚辛苦钱、赚实在钱、赚专业钱”的经营方式,担当社会责任,增进民生福祉。(杨子华)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