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立心,美好传承”系列篇之一:不负使命,续写荣光——三代人与上海农商银行的不解之缘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一个家庭,两次选择,陆家三代人见证了上海农信事业的开拓与革新。普惠金融的传承之光在陆安走村串户的双脚,在陆亚萍拨动算盘的指尖,更在叶天明向阳而行的心中。

1980:一次家庭会议,两代农信人交接

1980年,一次家庭会议改变了陆亚萍的命运。父亲陆安叫来他们姐弟三人时,她没想到,今后,自己会与农信社、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紧密相连。

1954年5月,崇明县解放后第一个信用社——新平乡益群信用合作社成立。同年下半年,各乡、镇陆续建社。1955年初,全县已建社106个,入股社员68578户,实现了乡乡有社。曾在解放前任乡长的陆安,在这时分配至五滧信用社。

1958年,崇明县乡村工业兴起,镇上的橡胶厂、针织厂、农机厂等都有了贷款需求。陆安负责信贷审批,对待每一笔贷款都一丝不苟。信用社人手有限,他就亲自去实地考察;他不会骑自行车,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走村串户,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状况,核实清楚后才批准放贷。在女儿陆亚萍的记忆中,父亲几乎没有休息日,平均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那时崇明的工业基础较薄弱,不少村办企业欠缺经验,出现了呆账、坏账,父亲这名老党员还要上门“做思想工作”。

信用社始终扮演着农村普惠金融主力军的角色。1958年,乡村工业(社队办企业)年总产值2479.6万元,仅占崇明县工业总产值的37%。1980年,乡村工业年总产值在全县工业总产值占比超过66%。崇明农村信用社在乡村工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1980年,陆安年满54岁,即将从崇明农信社五滧分理处退休。根据接班顶替政策,父母退休、退职后,其子女可以顶替进入原工作单位上班,于是有了这场陆亚萍记忆犹新的家庭会议。

名额只有1个,陆家有姐弟三人。会上,大弟率先打破沉默,“姐姐是生产队的会计,她去信用社工作更合适。”二弟也微笑着同意,“我们以后还有机会,姐姐去吧。”在弟弟们的谦让与支持下,1980年10月,姐姐陆亚萍幸运地成为了“第二代”农信人。

1983年初,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有关文件后,农村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壮大,乡镇工业发展更快,农民收入也有了大幅提高。1956年后,信用社几经并撤,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将金融服务延伸到农村最末端。到1984年,崇明全县24个信用合作社共有153574户入股社员,信用社各项存款5789.9万元,各项贷款3077.4万元,分别比1954年增长732倍和668倍。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在农村,天才刚刚亮,很多人就开始做事了。为了方便村民存取款,农信社实行早班制,早上6点村民们就可以办理存储业务。那时对账结转都靠手写完成。一支笔,一把算盘,几大叠厚厚的账本和传票,“三铁”(铁账、铁笔、铁算盘)是农信人的立身之本,也是那时农信人严谨作风的见证。“手工算账,尤其是存款利息分几段算,要仔细核对,一不留心拨错珠数,或者大小写不对应,就算错了。虽然有时只差几分钱,但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所以大家算盘都打得很仔细。”陆亚萍回忆道。

从1980年到2008年,陆亚萍先后在合兴信用社、五滧信用社、崇明县信用合作联社、上海农商银行会计结算部等处工作。“我时常提醒自己,要像父亲一样,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2008年3月,陆亚萍退休,践行普惠金融的历史使命,传承给了第三代“农商人”。

2003:一次求职选择

2003年,非典之年的毕业季,叶天明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最终选择了入职浦东新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想到外公、妈妈都在农信社工作过,就觉得亲切,因为从小就结下了缘分。”

陆亚萍在信用社工作时,女儿叶天明就曾在农信社的营业厅里过暑假。通过层层选拔,走上工作岗位的叶天明对这里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窗明几净的业务大厅,电子化的办公设备,统一的工作服,与儿时记忆中的农信社迥然不同。算盘声变成了“啪啪啪”的小键盘声,开户由电脑操作,柜面工作更高效。

2003年,上海农民人均收入超6658元,农信社仍是城镇居民办理资金业务的优先选择。同年,上海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围绕“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发展主题,以园区建设和农民进城为主要的支农切入点,强化“立足郊区,发展城镇,辐射市区”的市场定位,积极探索“零售银行”发展道路。随着发展布局完善,沪上涌现出10家“小巨人信用社”。叶天明当时所在的浦东联社北蔡信用社,就是“小巨人”之一。

2005年,上海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成为上海农商银行,成为国内首家在农信基础上整体改制成立的省级股份制商业银行。改制后,上海农村信用社234家法人机构由三级法人归并成一级法人,按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集中统一。作为服务于“三农”和市郊经济的社区型零售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加快业务创新和功能完善,为市郊经济组织(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涉农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有特色的金融服务。

算盘变成了键盘,账本变成了笔记本,认真负责、严谨细致践行普惠金融的初心未曾改变。“世博会期间,浦东是主战场,我们严格推行标准化窗口规范服务流程,从规范站姿、坐姿、手势、空姐式‘咬筷’微笑法一直到窗口规范‘双语’文明用语,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展示我们良好的服务形象。”从入职到现在,叶天明从基层会计岗到目前成为浦东分行办公室主任兼安全保卫部经理,对上海农商银行“家”的归属感越来越强烈。

尽管工作生活都在浦东,叶天明也会常常陪妈妈回崇明岛上看望外公,三代“农信人”聚在一起话家常,不禁感慨上海农商银行十五年的发展巨变,也憧憬着步入新时代后上海农商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广阔前景。

2019年,陆安收到了一枚特殊的“90后”奖章,奖章上,“以农信开创之业,传农商一脉之承,以潮头破浪之勇,鼓继者高展之气”格外醒目。对陆家而言,“农信”并非巧合地选择,而是三代共产党人的不解情缘,是一个家庭的执着坚守。对上海农信事业来说,曾属于像陆安、陆亚萍这样“农信人”的时代不会随时间逝去,他们的开拓、奉献精神将永会被像叶天明一样的上海农商银行后继者们所铭记。工作岗位的传接频繁且平常,但农信精神、践行普惠的使命传承厚重而深远。因为传承,精神永垂不朽,初心历久弥新!(杨子华)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