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立心,美好传承”系列篇之三:不负热爱,惠聚梦想——上海农商银行“后浪”的传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从“农信社”到“农商行”,从改制第一天到发展十五年,使命传承在延续。截至2020年7月末,上海农商银行35周岁以下员工在全行占比近60%。走出象牙塔,他们自信、热情、充满朝气与活力,心怀普惠金融梦想,在上海农商银行掀起青春“后浪”。奋斗不负韶华,虽然在不同的岗位,林智宇永葆创新进取之心,周磊迸发关于“完美”的灵感,卢亚迪正能量相伴。他们身上有无数上海农商银行青年成长的倒影。

林智宇:“职业幸福感源于给实体经济输血”

林智宇是上海农商银行一名“85后”经理。3月初的一个下午,上门尽调的林智宇走进润东物流的园区中,几十个已返回岗位但无事可做的外来务工者的神情,让他深有触动。

当时,为缓解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资金压力,上海农商银行与团市委、市青联共同建立联动服务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全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当天申报、当天响应”,身为嘉定支行公司金融部副经理,林智宇接到线上提交过来的融资需求后,立即组织上门尽调。支行风控也一同到现场实地评估,当场确定贷款额度,高效的响应速度让企业负责人惊叹不已。

“我们眼中一笔平常的贷款,对企业来说,可能就是几十个员工的收入,甚至关系到几十个家庭的生计。”讲起这一次尽调,林智宇记忆犹新,园区的景象仿佛历历在目。他认为,作为普惠金融的践行者,在企业等实体经济遇到难关时,银行等金融机构责无旁贷。疫情期间,林智宇带领团队上门尽调30余次,累计为涉及物流、餐饮、制造业等多个领域的16家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提供金融支持。

“职业幸福感源于给实体经济输血——尤其是给小微企业”。在科创中心上海,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更吸引林智宇的目光。2018年,林智宇负责管理新成立的科技金融服务团队,团队均是从事信贷工作的新手。与90后新员工“打成一片”,今年“三十五而已”的林智宇笑说自己的定位是“承上启下”。“对我来说,关注‘后浪’别具意义。近几年,我行也把目光瞄准科创、互联网等新兴企业,这些行业的从业者以年轻人居多,贴近他们会让我行更富有朝气与活力”。2019年,林智宇团队成功服务复宏汉霖、海积信息、氢枫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客户,新增科技型企业贷款1.3亿元。截至2020年6月末,上海农商银行科技企业贷款规模已近330亿元,贷款户数近1200户,累计服务数超2300户。

周磊:“产品经理的完美主义”

周磊是一名“90后”产品经理,工作中他接触最多的就是上海农商银行金山“小微企业专营网点”里的十几位小微企业客户经理,他经常到各支行进行新产品培训、业务指导,手把手指导他们如何寻找营销突破口,处理他们反馈的业务需求与困难。

“客户经理与各种各样小微企业接触,他们的反馈是客户需求的直接体现,也可以帮助优化产品”。周磊介绍,2015年,上海农商银行在金山发放上海市首笔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这也是结合《上海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实施办法》新设立的产品,“试点推行后,客户经理考察发现,随着土地流转地加快进行,有些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龙头公司等经营主体,为了更好地经营租赁而来的土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经过我们反馈,金山先试行将产品额度提高到1000万元,2019年开始在全市推广。”                                                

不断优化产品也体现了周磊的“完美主义”情结。他认为,普惠金融不是不计成本的,“完美”的产品是可以以最小的代价、最低的成本,为尽可能多的需求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周磊表示,上海农商银行的“鑫秒贴”“商e贷”“银税快贷”等线上产品利用金融科技,降低了该行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成本,提升‘长尾群体’对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实现了双赢。

热爱工作,也热心公益,周磊是上海市第37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目前,上海农商银行已有一大批青年员工加入中华骨髓库,有更多像周磊一样的青年员工用实际行动投身志愿服务,关注民生、关怀社群,仅2019年,全行志愿者服务次数200余次,累积时长9400余小时;环保公益活动33次,累积参与达630人次。

卢亚迪:“做零售网点的活力达人”

做零售业务遇到“困难”时,闵行支行“85后”零售行长卢亚迪就会给自己和零售团队干下“一碗鸡汤”,继续迎难而上。“一个好行长要把活力带给他人,带领充满活力的网点团队走向社区大家庭。”

截至2020年6月末,上海农商银行上海地区共设立社区银行网点260家,为社区居民提供现金业务、支付结算、个人理财、零售贷款等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在该行新三年战略实施过程中,零售业务改革转型将进一步提升。身为零售行长的卢亚迪常常思考,如何把零售产品营销到社区,让网点“接地气”,“不能像过去那样等客上门,要把服务、产品主动送出去,迎客上门。”

做了6年的营销工作,卢亚迪有一套自己的“营销理论”,“营销和游戏通关一样,困难就是大boss。只要不放弃就会闯关成功。不断的通关,才能成长,才能从菜鸟变成高玩。”疫情期间,卢亚迪组织团队将网点作为“防疫堡垒”,面对病毒可能带来的风险,采取了各种“守塔”措施:在笔上贴保鲜膜;在ATM机旁边加纸巾;拉警戒线限流。仿佛在现实世界“打怪通关”,每个员工都戴口罩、戴护目镜、穿雨衣,严阵以待,“浴帽一天下来都蒙上了汗珠,但没人叫苦喊累。”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不仅是卢亚迪团队,上海农商银行“后浪”奔涌在抗疫前线:他们是医院里负责现金消毒的“尖兵突击队”,是高速公路口逢车必检的“青年突击队”,是防疫物资车间里协助口罩防护服缝制的“志愿者小分队”,是社区里参与联防联控的“守门员”,也是义务献血者、自发捐款的爱心人士……他们做好金融服务的本职工作,更做好“兼职”,用自己的力量维护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从“50后”到“60后”再到“70后”“80后”“90后”乃至“00后”,每代人都是普惠金融接力跑的运动员。上海农商银行的一代代人接过普惠金融的接力棒,沿着服务“三农”、科创、小微、社区的未尽之路奔跑前行,留下他们坚定脚印,踏上传承使命的新征程!(杨子华)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