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银行数字化转型水到渠成?

一场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席卷,让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冲击,银行也不例外。不比保险“高调”出现在大众视野,银行选择默默关停线下网点,转战线上。

银行线上化进程由此加速。

但,数字化转型呢?

线上化对银行数字化转型意味着什么?银行数字化转型又走到了哪一步?

亿欧智库访谈了十数位银行业及银行技术服务产业相关专家,试图找寻他们对上述问题的解答。

疫情让银行营收不减反增

疫情之下,直接受到影响的便是人们的工作方式,远程办公开始快速进入大众视野。“在疫情期间,银行因为行内工作的需要,对桌面云有大量的需求。为了数据安全、控制运维成本以及统一管理数据,银行提出了自己的桌面云的解决方案。” 青云QingCloud银行业架构专家凌辉向亿欧智库介绍了银行远程办公的方式。

除了基于桌面云的远程办公,远程会议也成为疫情期间银行内部业务的新增量。“对银行来说,疫情期间很大的问题是内部工作者间的协作,以及与客户的沟通交流、业务办理,远程会议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当下,银行更多依赖第三方开发远程会议系统;未来,视频会议的深度定制会成为趋势。” 浪潮金融方案与产品创新部总经理仲光磊介绍到。

而对于无法通过远程办公完成的工作,上海农商行科技部相关负责人直言行内信息化建设确实遭到了强烈冲击:“疫情确实影响到银行内部技术建设进程,各类系统、技术建设项目在疫情期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长亮科技高级副总裁李宏广也表示,疫情对银行的影响更多是在信息技术项目的远程交付及沟通能效方面。“虽然在疫情期间远程协作加大了沟通的难度,但通过沟通频次的提升大幅缓解了对项目的时效影响,同时让银行加强了对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远程的认知,反而会加快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除了银行内部工作,银行业务经营和对外服务又受到了疫情的哪些影响?

竹间智能解决方案总经理陶亮认为疫情对银行线下网点影响很大,例如线下网点服务、回访调查等都受到了影响。不过,他也指出这反而会促进银行线上化应用进程,“对于AI来说,其在银行应用的场景会更加广泛。”

虽然网点业务受到了较大影响,但就银行经营情况而言,其营业收入始终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从上市银行2020年半年度报告来看,虽然受上半年银行支持实体经济主动让利及加大计提力度的影响,上市银行上半年盈利增速有所放缓,部分银行出现净利润负增长,但整体上银行经营水平保持平稳,营业收入甚至不减反增。

16000504129346

“疫情影响可能具有滞后性,需要变革对冲。”眼神科技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王希佳认为,从银行业的半年报来看影响不大,但疫情对银行的影响可能具有一定滞后性。从好的方面看,疫情加速了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化和数字化,大部分银行都主动求变,通过业务模式调整和脱媒等方式对冲疫情风险。

青云QingCloud银行业架构专家凌辉也谈到了疫情对银行线上服务能力的推动作用:“互联网冲击、同业竞争加剧以及新冠疫情爆发都在推进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使得银行的线上服务能力、数据和营销能力等不断发展。”

神州信息金融科技高级副总裁赵文甫和CTO于宏志则提出了新思路。他们从疫情对银行客户影响的角度出发,指出疫情对银行的影响存在延时效应。“疫情对银行的影响不是来自于对银行本身的影响,而是来自于对银行客户的影响。例如银行支持城市餐饮业客户发展,在疫情下餐饮业收益会受影响,这其实会延伸到银行,涉及到还贷能力等等。疫情对银行业务的影响是有延时效应的。”

数字化转型是银行必经之路

近年来,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众多新概念在银行业涌现。从社区银行、直销银行,到智慧网点、OMO(Online Merge Offline),再到开放银行、数据中台,银行数字化转型似乎从未停止,又似乎一直在路上。

那么,究竟什么是银行数字化转型?

金融云行业专家费志明认为银行数字化转型主要有四个特征——“第一,银行从闭环走向了开放,越来越多的银行在寻求外界合作,地方性银行也走上了开放银行的发展道路。第二,受到互联网化和疫情影响,线上线下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银行的智慧网点就是将互联网化的思想落实到网点上。第三,是去现金化,中国在去现金化的道路上走得很快也很靠前,这对人们的行为习惯、监管便利性等都有深远影响。第四,是数字化技术的驱动,包括AI、数据化的风控和营销等。”

神州信息金融科技高级副总裁赵文甫和CTO于宏志也分享了他们看到的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四个核心变化。“第一,整个基础层的变化,受到人工技能、大数据、云等技术的驱动;第二,银行内部业务流程的改变;第三,客户体验数据化;第四,开放银行的发展。”

天阳科技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冯陈湧直接指出:“从2018年开始,银行已经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他们未来3-5年的战略重点。”他也谈到开放银行和“上云”在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战略地位,“银行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开放银行,是‘banking anywhere’。此外,银行应用上云,也是一种银行数字化战略转型,这背后是金融安全需求的驱动。”

“数字化转型是银行必经的路径。” 长亮科技高级副总裁李宏广如是说。

在过往的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技术已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而数字化转型赋予了银行信息技术能力新的含义。南天信息副总裁熊辉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把信息技术中很多新的技术手段、新的商业形式进一步赋能给银行,实际上是原有的信息化推动业务的一个延伸。”在信息化发展延伸的基础上,各类新兴技术在银行生根发芽。“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与传统的信息化最大的不同在于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人脸语音识别等等的应用。”大华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孙博指出。

其实,银行数字化转型不仅指金融科技应用带来的技术转型,它还包括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等全方位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疫情之下,银行线上化进程的加速,也仅完成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摸象大数据创始人兼董事长高鹏表示:“银行数字化转型第一步需要实现银行业务线上化,第二步是数据化,也就是在线上化基础上统一采集、清洗、转换并储存基于环境事件和用户互动的大量结构和非结构化数据,形成统一用户画像。第三步是智能化,依托用户海量的历史和实时数据,对用户深度洞察,做好后续的个性化产品推荐、触点营销、实时风控和智能客服等一系列用户生命周期自动化流程并形成闭环反馈。银行将这三个步骤做好后,就能大致实现数字化转型。”

李宏广总结出了银行在技术层面和业务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方向:“技术层面,云计算、分布式架构、微服务、智能大数据是关键,银行应以科技创新为基石,构建弹性灵活的开放性技术平台。业务层面,银行要围绕战略目标和企业级架构,进行业务的数字化建模,运用多元化大数据,对业务快速设计及精准运营,打造数字化的开放式金融模式。”

除了技术和业务的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本质还体现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和银行思维方式、文化理念的转变。

孙博直言:“银行数字化转型从本质上说是面向客户的技术创新。”仲光磊也向亿欧智库表示:“银行数字化是围绕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一步步推进的。中国80%的银行都进行了生态体系建设、开放银行、专业化服务等商业模式创新,这也成为数字化转型的热点。”

ThoughtWorks中国区总经理张松认为,在新的数字化时代,工匠精神和科技思维是银行应该注入的文化和思想。“为把科技研发和业务运营打造成一体化、端到端的产业模式,银行需要从思想上、理念上、文化上做出调整。”

“条条大路通罗马”

谈及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不同银行有着不同的规划和方向。

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数字化转型相对较快,他们覆盖的场景和需求更为全面。仲光磊指出,“国有银行在理念上和思路上具有前瞻性,尤其是其产品的支撑能力建设起到了标杆作用;股份制银行侧重于现场服务、生态建设等方面;地方性金融机构跟随前两类银行的脚步,但对转型的投入以及产品支撑能力相对较差。”

SAP银行业相关负责人从全球化视角描述不同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大型银行(国有大行)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它需要对资金做到精准投放,支持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中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较大的城商行)更多是加强自身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推动管理效益,提高特色业务上的竞争能力。小型银行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最弱,但在区域化或特色业务上有竞争力,它们更应该打造成为区域化的专业银行。”

虽然各家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与转型方向、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在以分布式架构为底层核心,以AI等新兴技术为手段,建设自己的数字化技术基础,并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银行数字化转型在具体落地上有三个层面:第一,是基础技术架构的提升。整个基础架构需要适应高并发的数据量、数据决策等数字化的变化。此外,云计算、大数据、云边端架构以及5G的引入,都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撑。第二,是业务流程的重构,实现前端多样化数据的获取,以支撑后台数据分析和应用。第三,是数字的感知升级,基于AI技术,通过人脸识别、行为分析,实时获取客户的数字信息。”王希佳分享了他的观点。

“我预判接下来3-5年内,一定会掀起银行互联网核心建设的浪潮。众多银行已经开始规划,甚至进入到前期准备、设计和研判阶段,开始做自己的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这个目标需要摆脱对主机的依赖,开始全新的分布式架构构建。”冯陈湧表示,众多银行已迈入了分布式架构的建设进程。

熊辉也指出,“银行数字化转型是从底层的基础设施层到平台层再到应用层逐层展开的。在PaaS层,银行以当前推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为基础,构建微服务化和分布式架构技术支持。”

建设银行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也向亿欧智库提及,“行内以普惠金融、住房租赁和金融科技三大战略为核心,在ABCDE(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多个方向做数字化转型。”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