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一个少数民族都不能少 云南中行贡献金融力量

“脱贫路上一个少数民族都不能少”,为了践行这个庄严的承诺,云南中行突出党建引领,以“合力拉动、文化推动、产业驱动”三大举措,稳步推进“挂包帮”的35个扶贫点如期高质量脱贫出列。

据了解,云南昭通是红军“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革命老区,也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1个县区有10个为贫困县。中行昭通市分行多措并举使贫困山区展新颜。该行一方面积极注入“金融活水”,发放内部银团贷款15.14亿元,支持牛栏江堰塞湖工程建设,消除鲁甸大地震后次生灾害隐患;还发行全省首单10亿元金融短期扶贫债券,支持威信煤电一体化建设,惠及群众37.44万人,带动3.8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另一方面出资打开“山门”,筹措资金50余万元,为扶贫点建设桥隧和硬化道路。同时,该行坚持派出骨干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还由28名党员带头与285户144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认穷亲”,利用节假日入户帮扶。

苗新寨村民小组是一个瑶族、傣族、壮族混居村寨,该小组是云南中行辖属西双版纳分行对口帮扶的对象。开展定点扶贫前,全村人都住在简易石棉瓦房和传统竹笆房里,没有一条水泥路和一盏路灯,不少村民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狩猎果腹的风俗习惯。扶贫期间,该行牵头修订《村规民约》,编写《道德歌》,从最简单的叠被子开始教,定期开展“好媳妇、好邻居、文明卫生户”评选,一点一滴弘扬健康生活文明风尚。三年来,寨子里不仅有了“农家夜校”,甚至还开办了“汉语角”“英语角”,壮族贫困户王贤青家的两个女儿也在中行的资助如愿上了大学。

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璋珍村是中行云南省分行的挂钩扶贫点,居住有拉祜族、佤族、布朗族等直过民族。该村虽属“昔归”“冰岛”等著名普洱茶产区,但因交通不便、村民缺少资金,茶叶生产和销售始终处于“散乱小”状态,村民们守着“金山”却难以致富。为改善这一状况,云南中行三管齐下,帮助璋珍村变“叶子”为“票子”。该行捐赠7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建设茶厂,并引进茶叶生产经营企业,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实现普洱茶集约化生产和销售。向村委会捐赠10万元建立璋珍村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村民循环借贷扩大生产。此外,由驻村工作队牵头成立茶叶管护协会,组织开展古茶树普查,为璋珍村8950多棵百年以上古茶树建立“电子身份证”,以“互联网+公益”模式,通过单株销售、按需定制、微电影和网销平台等方式扩大产品知名度,打造璋珍古树茶品牌,帮助村里精准管护开发好古茶树资源。在中行总行“公益中国”平台支持下,璋珍古树茶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走出深山、远销全国各地。

据悉,云南中行将进一步结合工作实际,继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金融扶贫新途径,为“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贡献应有的力量。(王昱力 通讯员李文龙 )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