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协报告:2019年新增银行卡7亿张 产业欺诈率连续两年下降

新华财经北京9月23日电(记者 吴丛司)中国银行业协会23日发布《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20)》(以下简称《蓝皮书》),共分六章,从银行卡产业的市场环境、创新发展、规范运营、社会责任和服务民生等方面阐述了2019年我国银行卡产业的积极贡献,客观探讨了银行卡产业在金融科技和移动互联网加速融合趋势下的发展前景。

2019年新增发卡量7亿张 银行卡欺诈率连续两年下降

2019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银行卡产业整体保持健康平稳发展态势,发卡端继续加强精细化运营,人均持卡量不断增长,银行卡交易笔数大幅提升。截至2019年末,银行卡累计发卡量85.3亿张,当年新增发卡量7.0亿张,同比增长8.9%;全国银行卡交易金额822.3万亿元,同比增长4.1%;交易笔数3219.9亿笔,同比增长53.1%。

与此同时,受理端移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快速提高,截至2019年末,我国境内受理商户累计2363万户,同比下降13.5%,POS机累计3089.3万台,同比下降9.5%。风险管理方面,截至2019年末,银行卡未偿信贷余额7.5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8%;银行卡欺诈率为0.87BP,连续两年下降,且呈现由传统的线下渠道快速向移动互联网渠道和境外迁移的态势。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支付结算等向智能化、电子化、无实物化方向集中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深入,银行卡产业不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通过在产品、支付、营销、服务和渠道等方面持续加大创新力度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创新产品,不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关注力度,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二是创新支付,拓展综合金融支付服务精度与广度,加速推进移动端创新支付方式大规模落地。三是创新营销,推出“人工+智能”的新型营销方式,打造新型营销服务阵地。四是创新服务,建立并持续完善以智能运营、系统保障、渠道融合、客户旅程为基础的客户服务体系。五是创新渠道,发力银行App客户端持续优化创新,使其由原来的支付工具升级成为提升用户体验、建设开放银行为目标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特别是,银行卡产业加快业务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步伐,相继推出数字银行卡,突破了传统有形介质和支付场景的局限。

强化风险管理 推动全产业规范运营与稳健发展

2019年,中国银行卡产业贯彻落实各项监管法规,围绕防范系统性风险、规范催收行为、加强收单外包管理、促进行业交流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业自律工作。面对不断变化的风险形势所带来的挑战,银行卡产业坚决贯彻监管合规要求,落实主动风险管理,强化共债风险预防和资金用途管控,不断优化潜在风险群体的识别模型精准度,深化分层管理理念,加强管理机制和风险监测系统建设。

同时,银行卡产业各方积极构建智能风控新模式,不断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在风控领域的应用,构筑贯穿申请端至交易端的立体化银行卡反欺诈管理体系,持续提升产业风险管理的效率与效能。

顺应消费金融等需求增加趋势 不断拓宽支付领域与创新业务模式

2019年,中国银行卡产业持续以多种方式开展金融知识宣教,着力提升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与风险防范能力;在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国家战略,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普惠金融、服务民生等方面做出自身贡献。在服务民生方面,产业各方围绕建立与健全普惠金融服务保障体系的目标,大力发展消费金融服务,满足客户“支付+融资”双重需求,有机融合各类场景消费和金融服务,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跨境服务的优化升级,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提升针对小微商户的精准定位与精细化服务能力,以“支付+优惠”的服务模式,持续打造更加便捷、优质的金融消费体验。

2020年正值我国信用卡发行35周年,《蓝皮书》还特别探讨了在金融科技加速融合、支付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中国银行卡产业将专注以客户为本,在发展普惠金融、防范金融风险、建设支付场景等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增强金融服务普惠性,研发与推广更接地气的银行卡产品与服务,加大账户管理、风险预警、征信评级等方面的运营力度。二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继续加大对违规、违法、欺诈等风险行为的防范力度。三是深化支付场景建设,紧密契合客户需求,积极为个人客户、小微企业、集团商户提供支付结算、财务管理、交易监控、资产生息等多方位整体化金融服务。

据了解,这是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连续第十一年组织编撰、发布和出版银行卡产业专业报告,由银行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银行担任课题组长,16家成员单位参与、多轮修订、共同撰写。

编辑:翟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翟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