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行长刘珺:银行的竞争对手不再是银行

“银行的竞争对手已不再是银行。”在上海外滩大会论坛上,交通银行行长刘珺说。

刘珺认为,当前,科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越来越大,科技产品用户超过1亿所消耗的时间显著缩短,从电话产品的75年到手机的18年,再从苹果App Store(应用商店)的3年到TikTok的1.6年。

在这种背景下,他认为银行的竞争对手也已经不是银行了,支付公司、零售商、网店等都成了银行的竞争对手,所有的竞争都来自意想不到的领域,甚至竞争对手可能是某一项技术。

他举了两个例子。例如区块链技术如果铺开,那么银行的某几项产品将受到巨大冲击。比如说信用证,银行信用证主要用于用于国际融资,它的存在是为了消除买卖双方的信任,让银行做中介来为双方信用背书。但区块链的出现就使得银行的背书变得不再必要,因为技术上实现了智能合约,使得整个信任关系在技术上进行全面锁定。

再如信用卡,随着支付工具集成能力越来越强,以后大家可能连手机支付都不用了,只需要用人脸生物识别完成支付即可,甚至人脸还可以附加很多融资因素,这就会取代传统信用卡的功能。

在巨大的冲击面前,众多银行都在采取行动,拥抱科技。例如,在数字金融方面,利用生物识别、AI、区块链、物联网、分布式架构等建立金融生态系统等等。

刘珺强调科技对于抵御这种跨界冲击的作用。

在最近的2020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云端峰会上,刘珺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核是智慧生产,是一切皆互联,而与之对应的金融更是网络化、数据化、移动化、智能化的科技先行者。金融与科技已无分野,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且行且一体化”,共同应对时代变化并给出一致的答案:那就是金融科技。

他认为,在数字经济时代,在“一切皆互联”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金融与科技一定会融合并进,数字之于金融是血液;数字化之于金融,是基因;科技之于金融,不是简单的赋能或催化,而是重塑和哺育。

那么银行如何推动自身与科技融合?刘珺在外滩大会上提到了银行传统方式面临的“四观”上的颠覆性变化,即价值观、客户观、产品观和风险观。

所谓价值观,以前要看公司的数据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指标,现在还要有才智资产充足率的概念,例如如何定价、估值无形资产?特别是数字资产。

就客户观而言,以前各界信奉“二八定律”,又名帕累托法则,即20%的核心客户贡献了80%的收入。但现在要实现的是全覆盖式的客户挖掘,否则无法形成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

就产品观来说,关键在于线下场景线上化,线下线上融合化,融合场景平台化,多元平台生态化。

最后,全局的风险观也至关重要。例如要考虑法律风险或导致流动性风险,因此需要全面看待风险,任何一个毫不相关的问题都可能造成财务状况出现重大问题,所以银行风险管理的数字化程度也需要提高。

“我们有信心在颠覆中成长,在颠覆中变化,希望被颠覆的我们还能真正地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刘珺说。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