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金融机构可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华财经北京4月30日电(记者余蕊、范超)“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经济结构面临深度转型优化,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那么银行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能发挥什么作用呢?今年以来,中国银行积极参与首批“碳中和”债券的试点,并且作为投资者投资了多笔“碳中和”债券,投资总规模居商业银行前列。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银行全球市场部总经理黄党贵。

金融机构可为符合绿色标准企业提供融资政策倾斜和优惠

“回顾全球经验,可以发现应对气候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黄党贵说,第一阶段是自愿阶段,公众开始大量关注气候问题,部分企业也开始自觉去做一些减排的工作,该阶段主要是环保组织和少数企业采取行动。第二阶段以约束为主,主要通过政府监管措施约束碳排放水平,实施强制减排。该阶段监管机构和高排放企业采取的行动较多。第三阶段是激励和约束并重阶段,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减排。这时候减排不仅仅是约束,也是激励,通过市场机制来鼓励减排。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各类机构都纷纷加入。

“金融机构在三个阶段都会发挥作用,特别是在第三阶段会发挥重要作用,会为符合绿色标准的企业提供融资政策的倾斜和优惠。”黄党贵说。

1619753213315.jpeg

图为中国银行全球市场部总经理黄党贵接受记者采访

据了解,去年以来,中行积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创新举措,率先引入立体化“绿色债券配套机制”,设立绿色债券投资快速审批通道,建立绿色债券研究、投资、承销、发行联动机制,在优质债券项目上形成良性互动。

“银行加入‘碳达峰’‘碳中和’事业中来,可以让符合绿色标准的企业更容易得到资金,并且得到更便宜的资金。”黄党贵说,以中国银行为例,今年一季度,中国银行绿色债券的承销额为市场第一。同时,一季度,中国银行投资的绿色债券金额同比增长了73%,其中包括多笔“碳中和”债券,而且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可以获得更低廉的融资服务,其资金价格比非绿色债券降低约10至20个基点。

金融机构应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从今年1月1日起,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首个履约周期截止到今年12月31日,涉及2225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

黄党贵认为,金融机构依托在金融市场上获得的丰富经验,能够参与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从国际经验来看,银行参与碳交易市场能够起到丰富市场主体、活跃市场交易的作用。通过产品设计和产品创新能够将碳交易市场与控排、减排企业的实际需求连接起来,为客户提供‘碳中和’综合解决方案。”黄党贵说,“目前国内碳市场刚刚起步,中国银行在这方面也做了较多的研究和探索,对国际碳交易市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调研和总结,希望能够为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此外,黄党贵认为,银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依托银行强大的客户基础,推行ESG理念。

“ESG是指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理念的推广可以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碳达峰’‘碳中和’项目的投资。”黄党贵说,“同时,对中国银行来讲,还有一个特别的优势。中国银行境外机构众多,能够把境外的投资者带入境内市场,丰富国内绿色发展的资金来源。”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刘润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