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规模创4年新低 银行负债成本下降但揽储压力仍存

新华财经北京8月11日电(翟卓)6月结构性存款规模再创新低,相较2020年4月的顶峰时期下降约50.24%,已经腰斩。同时,受存款利率定价方式改革影响,定期存款增速也有所下滑。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结构性存款及定期存款增速走低,但受益于货基等基金规模快速上升推动非银存款增速提升,以及6月财政支出小幅增加,整体存款增速并未回落且有小幅提升。6月银行负债端综合成本指数大幅下降,改革效果逐渐显现,虽然揽储压力仍然存在,但后续银行负债成本料将继续平稳下行。

结构性存款规模创4年新低

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6.04万亿元,环比下降4.89%,同比下降44.21%,创下2017年6月以来的新低水平。从结构上看,大型银行个人、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分别环比下降7.3%、6.21%,中小型银行个人、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分别环比下降1.88%、4.27%。

相较2020年4月的顶峰时期,6月份结构性存款规模共下降了50.24%,已经腰斩。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今年初,由于监管要求部分银行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告一段落,且时值银行揽储高峰期,1月份结构性存款规模小幅反弹,但2月之后连续五个月下降,并且5月、6月规模均低于去年末水平。

对于结构性存款规模下降的原因,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认为,或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政策方面仍然在引导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下降,从而推动银行负债成本、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其次,银行也在主动下调结构性存款量价水平,控制揽储成本。“不过政策方面的影响更大。”刘银平说。

而进入7月后,结构性存款产品下降趋势不改。据不完全统计,7月份,结构性存款产品共发行1496只,环比下降6.67%;其中,人民币结构性存款1447只,美元结构性存款49只。当月新发的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产品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57%,环比下跌2BP,同比下跌18BP。

银行负债成本下降但揽储压力仍存

结构性存款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是其作为银行表内负债端的主要来源,对银行综合成本有着重要影响。在其连续下降后,银行负债成本又有何变化?

其实,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大思路下,对于银行负债端的改革正全方位落地,除结构性存款变化外,近期影响最大的,或还是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改革莫属。6月21日,市场自律定价自律机制发文表示,将银行存款自律定价上限由基准上浮的定价方式调整为加点方式。

改革之后,各大银行纷纷调整普通定存及大额存单利率。融360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市场平均而言,3个月和6个月的定期存款利率环比小幅抬升,1年期品种基本持平,2年期及以上品种降幅较为明显。

据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测算,除结构性存款利率小幅上行之外,6月银行其余各科目负债成本均有下行,尤其是定期存款利率降幅较大。综合来看,6月银行负债端综合成本指数已从5月的1.83%下降至1.77%,一改去年6月以来上升趋势,出现较大降幅,体现了改革对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的作用。“虽然揽储压力仍然存在,但后续银行负债成本料将继续稳中有降。”有业内人士如是说。

而从规模来看,除结构性存款创新低外,6月定期存款余额增速也延续下滑。中金公司韦璐璐称,上述数据显示出银行定期存款吸存压力仍在增加,如果不是自律机制调整利率指导上限,预计银行并没有主动下调存款利率的动力。自律机制的调整从行业层面避免了银行间的存款竞争,有助于银行压降吸存成本。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结构性存款及定期存款增速走低,但整体存款增速并未回落,反而小幅提升。韦璐璐表示,货币基金等基金规模的快速上升推动了非银存款增速提升,加之6月财政支出小幅增加,或对整体存款增速形成支撑。

银保监会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负责人刘忠瑞日前也表示,“当前,银行业负债水平总体稳定,流动性风险可控,没有出现整体负债体系紧张的情况。”

据刘忠瑞介绍,截至6月末,银行业总负债同比增长9.1%,保持在合理水平。当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是136.7%,流动性匹配率152.6%,核心负债依存度64.7%,整体上满足监管要求。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银行间市场利率处于合理区间,能够满足银行维持负债稳定的需要。

展望后续,兴业证券针对部分银行及非银机构做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于三季度存款规模增长谨慎乐观。而对于存款增长的来源,大额存单、财政性存款更受期待,而结构性存款、协议存款等工具有所退潮。

而对于三季度银行总体负债成本走势,超过7成受访者判断持平,只有3成认为可以下行。兴业证券分析师郭益忻表示,其中的关键在于存款。降成本在同业负债、金融债的部分是畅通直接的,但在存款端,需要首先解决可得性问题,才能谈成本,然而可得性本身又往往要以高成本为代价。

从息差方面来看,郭益忻认为,其中的胜负手主要在于存款。在资产增速难以明显回升的条件下,以量补价难以实现,资产负债摆布或更显局促。相对而言,储备好充足而便宜的资金,保持资产的弹性和调节空间在目下的环境下或更为可取。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刘润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