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街论坛】光大银行副行长齐晔:金融科技创新切忌脱实向虚

新华财经北京10月22日电 在21日举行的2021年金融街论坛年会——“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分论坛上,光大银行副行长齐晔表示,在金融科技大力创新的同时,应密切关注相关风险。

一是防范数据风险。齐晔表示,金融科技的发展始于技术、兴于数据。但是随着海量数据的产生与运用,风险必然随之而来。一方面垄断开始出现妨碍公平竞争、攫取超额利益等现象。另一方面滥用数据,造成信息泄露、隐私侵权等问题。

二是金融科技创新的安全性务必重视。无科技、不金融。金融的新业态,对关键核心技术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一旦整体系统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对这家企业整体金融安全也造成重大影响。所以对机构自身而言,金融科技的创新领先会去塑造业务优势、助推规模增长,但如果核心技术产品过分集中与关联,则风险系数较高,必须提前布局多样可替代的技术方案,构建安全可控的整体系统体系。

三是金融科技创新切忌脱实向虚。服务实体经济需要精准滴灌、因地制宜,而不是一成不变。在宏观政策的指引下,金融机构更应聚焦支持实体经济,继续加大在绿色发展、高新制造、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为企业,尤其是为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纾困解难、精准施策来支持他们健康发展。要严防数据跑偏,脱实向虚,单纯追逐高效益,而忽略了社会价值和民生价值。

展望后续金融科技创新推进方向,齐晔提出三点建议。第一,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与监管要求有序开展创新;第二,充分了解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快速、精准发挥作用;第三,通过金融科技创新,持续为民生服务提供新动力。


以下为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嘉宾,上午好!也谢谢钱总编。很荣幸受论坛组委会的邀请来参加这次论坛年会。

刚才我们听了刘元春副校长和胡滨副所长的演讲也深受启发。下面我想站在金融企业的角度,就金融科技创新这个热点的话题,分享一下我们的观点以及光大银行的实践。

应该说,“十四五”规划当中多次谈到,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要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立足新发展阶段,金融科技创新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所以今天我的题目就是想围绕“金融科技创新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关键手段”这个方面,从三个部分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观点和实践。

第一部分,金融科技创新为金融服务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起到基础作用。

大家都知道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的大力引导支持,中国金融科技创新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不断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加速了金融创新的发展,特别是催生了金融的新业态。

第一,体现在金融科技创新助力企业降本和增效。

在利企方面,金融科技创新推动了产业经济的数字化发展,加速了线下业务向线上的转移,有效提升时间效率50%以上,降低企业管理运营成本30%左右。并且金融机构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技术,重塑了企业的信贷服务流程,释放出数据生产要素价值。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运用,建立起可视化的风险模型,加快了传统的信贷审批效率,优化了供应链融资,推动了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融资服务的增量、扩面、提质和增效。

比如说,光大银行在多年前就提出了将大数据线上化、场景化,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利器,不断加快“阳光普惠云”建设,不断创新推出像光大快贷、物流通等产品,构建起多层次的“金融+渠道+场景”服务平台。目前,已有北京、福州等地40多个生态链项目实现了在线化办理,上千家企业受益。

第二,金融科技创新为便民服务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着数字化走向深入,让更多人共享数字红利,数字普惠金融需要在深度、广度和颗粒度上进一步提升。在便民方面,金融机构也利用了云计算、大数据、开放API等手段,构筑非接触式开放金融的服务体系,推动金融与生活的深度耦合,为老百姓提供触手可及的便利服务,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较以前提升了40%以上。

我也举个例子,光大银行经过十多年的打造,这三年多的大发展,培育出中国最大的开放、便民、缴费平台——光大云缴费。我们这个平台累计接入水电燃等传统项目,以及社保、教育等新兴的便民缴费项目超过1万项,服务输出到了像微信、蚂蚁、美团、中国银联等650多家大型机构。截至今年,已经服务的活跃用户超过4.5亿户,服务人次超过15亿,平均每笔的服务时间不超过20秒。今天晚上我们也将发布《中国便民缴费白皮书》。

第三,金融科技创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友好性。

结合机器学习、生物识别、AR、VR等技术优势,金融机构越来越快速地研发出更多交汇性强的智能金融产品,同时通过技术手段打通场景互联、客户互联以及交易互联,带来更加智能的用户体验。在金融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一系列光大数字化的产品脱颖而出。比如,阳光云缴费、阳光易开户、物流通、全程通等成为光大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降本增效的重要推动力。我们高度重视金融创新,将创新纳入全行长期的发展战略。比如,我们每年都设立5亿元的金融科技创新基金,并设立了光大的数字金融学院、创新营等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积极推动数字光大的建设。

这是第一部分,金融科技创新确实为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基础的作用。

第二部分,想谈一谈在金融科技大力创新的同时,应密切关注创新风险。我想分享几个观点:

一是防范数据风险,日显重要。

金融科技的发展始于技术、兴于数据。数据驱动已成为金融机构跨越发展的新标识,数据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做出精准决策,汲取重要业务价值运用在金融之中,对数据价值的有效利用也成为各大机构努力去弯道超车、变道超车的关键。但是随着海量数据的产生与运用,风险必然随之而来。一方面垄断开始出现妨碍公平竞争、攫取超额利益等现象。另一方面滥用数据,造成信息泄露、隐私侵权等问题。所以管理好数据风险刻不容缓。

二是金融科技创新的安全性,务必重视。

无科技、不金融。金融的新业态,对关键核心技术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一旦整体系统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对这家企业整体金融安全也造成重大影响。所以对机构自身而言,金融科技的创新领先会去塑造业务优势、助推规模增长,但如果核心技术产品过分集中与关联,则风险系数较高,必须提前布局多样可替代的技术方案,构建安全可控的整体系统体系。

三是金融科技创新切忌脱实向虚。

服务实体经济需要精准滴灌、因地制宜,而不是一成不变。在宏观政策的指引下,金融机构更应聚焦支持实体经济,继续加大在绿色发展、高新制造、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为企业,尤其是为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纾困解难、精准施策来支持他们健康发展。要严防数据跑偏,脱实向虚,单纯追逐高效益,而忽略了社会价值和民生价值。

这是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简要分享一下我们对金融科技创新推进方向上的一些思考。

第一,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与监管要求有序开展创新。

随着数据安全法以及即将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还有《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的出台,金融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拉起一道发展防护线。金融机构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保护方面刚刚起步,数据保护是金融机构数据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有序开展创新的重要基石。

目前,光大银行已经建立起“决策、协调、执行”三层的数据保护组织架构。按照政策、办法、细则、规范这样不同的层次,构建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同时,也启动了数据安全分级工具以及数据安全审计平台的实施,对敏感数据进行识别和定级。未来也将进一步按照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的要求,充分保护信息安全及其合法权益。

第二,充分了解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快速、精准发挥作用。

金融的本源是服务实体经济,这不仅是做大、做强经济发展的根本选择,也是我们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由之路。其中,绿色产业、先进制造业、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等,更将成为服务实体经济,打造创新特色的关键词。利用科技创新手段,从不同的生产要素、生产消费的场景、经济需求、降本增效等各个方面进行数据积累,并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有效识别,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生活与金融开放融合,方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服务。

第三,通过金融科技创新,持续为民生服务提供新动力。

金融业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不断拓展普惠金融的广度和深度,构筑人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是金融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

比如,现阶段我们也都看到央行正在推广运用数字人民币,它将进一步满足公众对数字形态现金的需求,提升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普惠性、隐私性等,降低社会交易成本。金融机构也将积极加入数字人民币的建设与推广应用中,建立起面向数字经济时代,惠及大众通用、创新的便民服务体系,为更便捷的民生服务提供动力。

中国金融科技的不断创新,有效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金融科技的创新也已经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手段、核心动力和发展关键。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基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融。未来希望与各位同仁一起继续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金融创新推动实体经济稳健发展的道路上,展现出金融机构的态度、速度和温度。

谢谢大家!

编辑:史可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史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