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中资银行 > “钱荒”还是“心慌”? 银行业“钱荒”三问(2)

“钱荒”还是“心慌”? 银行业“钱荒”三问(2)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06月29日08:29分类:中资银行

核心提示:“钱荒”逐步过去,反思还在继续。银行为何在央行“救市”预期落空后感到“心慌”?实体经济到底是“钱多”还是“钱少”?如何防范下一场“钱荒”再来?

利率“剪刀差”导致资金错配

一方面是银行闹“钱荒”,另一方面,我国货币供应量却十分充沛——截至5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达到104.21万亿元。钱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银行的这些钱,究竟到哪里去了?

“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反映的是我国金融结构二元化的事实。”中国银行宏观经济研究主管温彬分析说,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体系有两种类型的客户:一种是银行系统的客户,他们支付的成本按照银行贷款利率计算,受到央行管制;另一种是银行体系以外的客户,他们通过信托、证券、小贷公司等渠道获得资金支持,支付的成本大大高于银行利率。

这就是所谓的“官方一个价、民间一个价。”利率的“双轨制”客观上推动银行通过非信贷渠道把资金配置到高收益项目中去。

王鹏程指出,流动性管理和银行的逐利性是有矛盾的。流动性稳定,要求银行将资金配置到更稳健、更安全的资产中去,但这些资产执行的是“官方利率”,回报往往较低。

业内人士表示,为了追求利润,银行愿意将资金通过信托、券商等通道转移到收益率较高的的项目上去,比如房地产、融资平台。此外,获得银行融资的客户也可能将贷款转移给这些项目。这最终导致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高、资金杠杆率提高、银行流动性风险加大。“眼下出现的困局,实际上是一场资金错配导致的结构性资金紧张,解决这一问题,很大程度上需要从影子银行入手。”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说。

[责任编辑:王婧]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