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中资银行 > 社科院:广义影子银行规模约27万亿

社科院:广义影子银行规模约27万亿

经济参考报2014年05月12日09:04分类:中资银行

核心提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4)》表示,广义影子银行体系所涉及的非传统信贷融资规模大约为27万亿元,占银行业资产的19%。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近日发布《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4)》。报告表示,广义影子银行体系所涉及的非传统信贷融资规模大约为27万亿元,占银行业资产的19%。

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胡滨对记者表示,从规模来看,即使是广义范畴界定的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其占银行业资产的规模也仅约五分之一。但是,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已经实质性地改变了中国银行业主导的金融体系,同时也改变了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结构特征。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对应的核心风险环节、监管政策、发展定位及配套改革措施比其规模大小本身更加重要,目前银行体系之内的非传统信用扩张是核心环节,主要在于其使得风险的内在关联性大大提高。

胡滨说,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大小并不是最重要的。一方面,由于中国现有的统计口径及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科目设计的局限,导致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大小统计难以确定。现有的测算均是预估值,必然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另一方面,影子银行规模的变化更多反映出从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到多元化融资的结构性变化,但并没有自然反映出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累积和系统性风险。其规模大或小主要体现金融风险在“量”上,而事实上影子银行真正的风险更多应体现在“质”上,特别是银行等机构的表内与表外风险。

胡滨认为,基于同业业务的信用扩张机制是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关键环节。影子银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始终有商业银行和清算银行的参与。特别是同业业务的扩张,使得商业银行不仅为影子银行业务提供通道,甚至表内亦从事“影子业务”。同业业务的快速扩张使得银行体系的风险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明显扩大了银行体系内的内在关联性,金融风险空间传染性更强,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比银行主导的单一体系更大。银行体系的同业业务是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关键环节,也应是未来影子银行监管的重中之重。(记者方烨)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