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农村”的农商银行如何发展——厦门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之道(二)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10月15日17:23分类:地方银行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胡铃)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下,以支农支小为天职的农商银行求索之道在哪里?

在一个农业产值只占全市GDP的千分之七,农业人口仅占全市人口一成左右的城市中,农商银行的发展之道在哪里?

在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外有利率市场化明显加快、金融科技迅速崛起、金融脱媒不断深化、监管政策愈发从严的倒逼;内有息差缩小、信贷扩张带来的资产质量压力,农商银行的转型之道在哪里?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厦门农商银行,近距离了解新时代农商银行的高质量发展之道,希望能为以上问题找到答案。

产业为纲,求索村(居)民增收新路

乡村振兴总要求的五个方面其实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没有好的治理,不可能有好的产业,再好的产业也会被搞垮;没有诚实守信的风气,就没有人愿意给产业贷款,也就谈不上宜居。这是厦门农商银行在实践中的感悟。

对于国内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乡村产业兴旺要更着眼于集体经济兴旺。只有抱团,才能提高抗风险能力,才能产生规模效应。

立足厦门城乡发展特点,厦门农商银行抓住发展集体经济的“牛鼻子”,将城中村改造工作与农户、社区村(居)民转型致富紧密结合,不断升级“蔡塘模式”,并配合开发“金包金”“金包银”等系列专属金融产品,持续推进“三农”金融改革创新。

2014年,厦门农商银行协助蔡塘社区成功开发了首个由村居民集资入股兴建的集体商业发展项目——蔡塘社区发展中心,将集体用地的“黄土”变成“黄金”。厦门农商银行为项目提供3亿元的贷款支持,并为村居民量身定制“专款专用、分期使用、利率优惠”的专属金融服务方案。有了厦门农商银行的金融支持,蔡塘社区发展中心开业四年来客流量蒸蒸日上,如今每位居民坐拥资产70多万元,每年可获分红3万元,实现了城市、居民和银行间的多赢格局。

“蔡塘模式”为村民提供不断发展的经济动力,改变了拆迁补偿一次到账,短期挥霍的困局,获得当地居民一致好评。家住蔡塘社区的王阿姨就是一位受益于厦门农商银行“蔡塘模式”的村(居)民。“现在,入股者每人每年能从这个项目获得3万元的收入。”在她心中,“厦门农商银行的员工就像我们的自家人一样,大家彼此信任,我们只要有困难,就找他们。” 

在不断创新下,如今“蔡塘模式”已升级到3.0版本。厦门农商银行与政府联手设立发展基金,为社区集体经济项目的建设发展提供全程金融服务,重点支持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房。此举既拓展了集体土地用途,促进集体土地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又拓宽了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增收渠道,还加快了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建立健全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因旧城改造、拆迁等产生的新“农民”将不断出现,“蔡塘模式”无疑为村改居后新市民如何发展集体经济探索出了一条长远发展之路。同时,也为如何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厦门农商银行作为厦门本土支农支小的金融主力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义不容辞。支持乡村振兴是烙在我们基因里的印迹,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责任。”在王晓健眼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由五个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支柱构成,以乡村治理为基础,以产业兴旺为抓手,以乡风文明为外延,以生态宜居为标准,最终实现生活富裕。让人们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就是最美的乡村振兴。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静]